9月8日,日本東京都荒川區(qū)的一家米店開始供應千葉縣今年新產的大米。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賈沂蒙/攝
此外,,今年8月,,日本多地發(fā)生地震,日本氣象廳還首次發(fā)布了“日本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巨大地震注意報”,,除了水和應急物資外,大米也被民眾大量搶購囤積,進一步造成市場上大米短缺,。
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之下,日本米價節(jié)節(jié)攀升,,部分地區(qū)的大米均價已突破每5公斤3000日元(約合人民幣147元),,較去年同期上漲近千日元。日本總務省8月23日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7月日本全國消費者物價指數(shù)(CPI)中,,米類產品價格同比上漲了17.2%,創(chuàng)下20年來的新高,。9月20日公布的8月全國數(shù)據(jù)再次顯示,,在不包括“越光大米”的情況下,米類價格較同期大幅上漲29.9%,。
盡管日本農業(yè)生產部門表示隨著新米上市,,供應緊張將有所緩解,但價格居高不下的狀況很難隨之改變,。據(jù)《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主要大米產區(qū)今年新米的價格,要比往年上漲兩到四成,。日本多地農戶均稱,,生產成本持續(xù)上升,尤其是肥料和燃料價格上漲,,使得米價維持在較高水平成為必然趨勢,。即便大米恢復充足的供應,未來的米價也必須維持在高位,。也就是說,,日本民眾短期內再難買到以前價格的大米了,。
分析日本大米市場的根源問題,多位專家都提到了日本政府自1971年開始實行的推出的“減反政策”,。為了維護日本稻農的利益,,該項政策將日本水稻種植面積限制在水田的60%左右,剩余的水田要么轉種其他作物,,要么休耕,,政府也會給改種其他農作物的農民發(fā)放補貼。2018年,,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廢除這一政策,,但實際上政府僅取消了直接限制農戶種植面積的部分,轉作種植的補貼政策還在延續(xù),。也就是說,,農戶在選擇種植飼料米、麥類等非主食作物時,,仍可獲得政府補貼,。這一政策變相控制了主食米的供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