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9日電? 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海外漢學家的中國情緣
新華社記者史競男
在中國現(xiàn)代著名女作家蕭紅逝世76年后,,她的最后一部未能完成的作品《馬伯樂》得以“重生”——美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葛浩文續(xù)寫《馬伯樂》,,完成了一次跨越語言、文化和世紀的書寫,。
《馬伯樂》是蕭紅逃難暫居香港時期的作品,,可惜小說尚未完成,日本襲擊香港,,在香港淪陷一個月后,,蕭紅也因庸醫(yī)開刀之誤不幸去世,年僅31歲,。臨終前兩天,,她在紙條上寫道:“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下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p>
“我讀過蕭紅所有的作品,覺得和她簡直是相識多年的老朋友,,她沒寫完的小說,,我來替她完成吧?!备鸷莆恼f,。他曾多次翻譯蕭紅的作品,著有研究蕭紅的專著,,堪稱蕭紅穿越時空的跨國知音,,也成為中國文學與英語世界的擺渡者。
在中國傳統(tǒng)佳節(jié)中秋來臨之際,,《馬伯樂》完整版在京與讀者見面,,通過這樣一種特殊的“團圓”,見證了一份連通中西,、跨越世紀的友誼,。
作家麥家曾感念:“翻譯家是我最尊敬的人。得益于外國經典作品譯介的滋潤,,我走上文學的道路,;也是因為他們,我的作品翻譯傳播到全世界,,有了更多讀者,?!?/p>
文學滋養(yǎng)了人類的心靈,,翻譯拉近了世界的距離。中國作協(xié)外聯(lián)部副主任李錦琦說:“文學作品作為文化版圖中非常獨特的基因片段,代表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同時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高度濃縮,。因此,中國文學在海外閱讀與研究狀況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在這方面,,海外漢學家、翻譯家群體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