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初中開始,或許是由于心智慢慢成熟,,我喜歡亦師亦友的師生關(guān)系:在膽怯不敢發(fā)言或者表演時,,老師會在臺下加油打氣;在學業(yè)有偏科弱項時,,老師會耐心輔導,;在內(nèi)心有叛逆時,老師會循循善誘,,告訴我正確看待錯誤,。
在學業(yè)上的授業(yè)解惑外,我希望老師是朋友,,一個從社會上歸來的長者,,將校園外的那個大千世界一點一滴地剖析給學生,建立起我們基本的三觀,,待人處事的心態(tài)與方式,。
我的高中班主任,楊繼東老師,,是一個身高一米九,、身材魁梧的男老師。由于是住宿式高中,,每周日晚上返校后還需上兩節(jié)晚自習,,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拉著行李箱先到老師辦公室里和老師閑聊一陣,。有時會和老師討論《白魚解字》中“法”字的古體“灋”,,楊老師也會推薦許多他覺得好的書,給我介紹林清玄,、王開嶺,、劉瑜等作家,讓我認識到在高中校園里,,除了書本上的“文學作品”以外,,還有許多不曾接觸到的另一個文學世界。
在高三那些個點燈夜戰(zhàn)的晚上,,楊老師不僅僅教會我考試中的答題技巧,,更教會我多角度地去思考和分析問題,不論是試卷中的還是生活中的,。
我認為老師應該對學生示以美好,,授以希望,讓我們了解到社會美好的一面,并將此抱為信念,,去面對校園外復雜紛繁的世界,。
我大一讀的是理工科,懷揣著對新聞事業(yè)的理想與前途茫然的無助,,我旁聽到了學院里丁邦杰老師的課,。丁老師在新聞前線戰(zhàn)斗了近四十年,從一線退下后,,帶著一腔熱血投入到新聞教學當中,。老師結(jié)合理論與他自己在新聞事業(yè)中摸爬滾打的一身經(jīng)驗,讓我們在座的同學聽得無不熱血沸騰,,讓我從一個剛轉(zhuǎn)專業(yè),,還是零基礎的菜鳥到現(xiàn)在在紙媒中發(fā)稿萬余字。老師以燈傳燈,,師生心燈長明,。唯望千燈萬燈相繼,傳燈之人,,得聞回響,。
當然,我也知道,,“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學生不能夠總是將一切都指望于老師,,更需要自己努力。但我依然希望老師能夠在我們的求學生涯中,,亦師亦友,,結(jié)伴同行。
最后,,我希望故事的結(jié)尾是:
小徒弟拜別師傅,,師傅言道:“為師備好上等的女兒紅,等爾等游歷歸來后,,暢談這江湖里的風雨波瀾,。”
(林惠虹,,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本科四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