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上午,杭州國際博覽中心,,首屆新鄉(xiāng)村校長論壇揭幕,,首批入選“馬云鄉(xiāng)村校長計劃”的20位校長,每人獲得50萬元發(fā)展基金,。這一天,,平日默默無聞的他們,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以色列前教育部長Rabbi Shay Piron等“大腕”點贊,。
在中國,有20萬名鄉(xiāng)村校長,,他們背后是300多萬鄉(xiāng)村教師和9000萬鄉(xiāng)村兒童,。“在中國的發(fā)達城市,,一個校長可能就是校長,;但是在偏遠的農(nóng)村,一個校長就是一個地方的教育部長,,對當?shù)氐慕逃狡鹬鴽Q定性作用,?!瘪R云在論壇上說。
“鄉(xiāng)村校長是一首詩,,帶我們?nèi)サ竭h方,。”在主論壇上,,應邀擔任主持人的亞洲協(xié)會美中關系中心副主任歐陽斌有感而發(fā)。
在山里,,在田邊,,在荒野間,默默堅守的鄉(xiāng)村校長們苦心辦學,、傾心培養(yǎng),。只為了,這一段陪伴的時光,,讓鄉(xiāng)村孩子人生的路走得更遠,、更寬廣。
嘎松扎西:高原之上,,冰河之下,,是洶涌澎湃的熱情
在海拔4516米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巴干鄉(xiāng),高寒缺氧,、空氣稀薄,,其西北部坐落著一所牧民們自己修建的小學——麻秀村小。學校建在濕地上,,墻體受潮不斷下沉,,開裂的墻壁只能依靠木頭頂著。教室沒有窗戶,,光線昏暗,,也沒有電,沒有信號,,幾乎與世隔絕,。從2006年開始,嘎松扎西已經(jīng)在這里堅守了11個年頭,。
艱苦的教學環(huán)境并沒有讓嘎松扎西退縮,,但讓他感到困難的是,牧區(qū)的家長沒有讓孩子受教育的意識,,認為放牧就足以過此一生,。“經(jīng)常上著上著課,,學生就逃跑了,。然后我就追過去,,喊著站住站住,最后累癱在地上,?!?嘎松校長說。11年間,,他曾為了勸回不愿上學的孩子,,氣喘吁吁地追了十幾公里,翻了幾個山頭,。
就這樣,,一個一個地追回來,一家一家地做工作,,在嘎松的努力下,,再沒有學生逃跑了,甚至休息的時候他們也愿意待在學校,。不論是放假后的開學,,還是老師去縣城開會,每次嘎松校長和老師們一回到學校,,104個孩子就會一個個和老師貼臉問候,。嘎松說,“終于建起了一所學生不愿離開的學?!?。
嘎松先后把學校翻新了兩次,裝了窗戶,,通了電,,教室里終于亮堂了。然而,,2010年,,玉樹地震,校舍成了危房,,嘎松帶著學生們在帳篷里完成了三年的學業(yè),。麻秀村小連續(xù)4年縣教育局數(shù)學統(tǒng)考第一,綜合統(tǒng)考全縣14所學校前5名,,連續(xù)4年鄉(xiāng)村學校第一,。
教育不僅僅是教學,學生們的日常生活同樣讓嘎松關心著,。牧區(qū)的孩子們沒有衛(wèi)生習慣,,頭發(fā)上經(jīng)常爬滿虱子,嘎松就一點點地糾正,,“每個進入學校的孩子都先理發(fā),,培養(yǎng)他們定期洗頭的習慣,。我們還引進了健康教育課件,提供單獨的教室和熱水給女孩子們做個人清潔,,幫助孩子們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在嘎松來之前,,學生們上完廁所后用石頭草草了事,,他知道后就在辦公室準備足夠的衛(wèi)生廁紙,教會他們使用,。
由于夫妻長期分居,,2013年嘎松曾申請工作調動,但是沒有被批準,。事后,,他才知道,,是村委會給教育局打報告,,說家長們寫聯(lián)名信要求不讓他離開。從此之后,,嘎松再沒有提過離開,,“家長們看得起我,信任我,,就是我工作最大的動力”,。
趙銀鳳:渤海之濱,秧歌舞中,,是改變鄉(xiāng)村的執(zhí)著
2005年,,當趙銀鳳被分配到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隔河頭鎮(zhèn)大森店村小學時,只有28歲,,女兒剛剛4歲,。當時的大森店村小,在撤點并校中只剩下12個學生,,唯一一名老師也到了退休年齡,。
“剛到那兒的時候,校園破敗不堪,,教室里的桌椅板凳高高低低,,學生的年齡也參差不齊。但是看著那一張張稚嫩的臉,,我內(nèi)心一陣心疼,,最終還是決定留下來?!?趙銀鳳說,。
趙銀鳳創(chuàng)造的鄉(xiāng)村變化之路,,是用雙腳踏出來的。在挨家挨戶的走訪中,,她發(fā)現(xiàn),,一個孩子的成長,家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大森店村,,家長們并沒有培養(yǎng)孩子的意識?!八麄儙缀醪魂P心孩子的學習,,沒事的時候只知道打麻將聊閑天,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也不高,?!彼瑫r發(fā)現(xiàn),在這個不大的村子里,,有50%的孩子是留守兒童,,長輩幾乎不過問任何有關學習的事情。
于是,,她在改變孩子的同時,,也努力改變著家長,改變著每一個村民的面貌,?!拔覀儗W校經(jīng)常組織學生們?nèi)ヌ镩g地頭繪畫寫生,培養(yǎng)對家鄉(xiāng)的熱愛,;舉辦親子實踐活動,,增進父母對孩子的了解;還邀請鄉(xiāng)土藝人給村民講授藝術課程,,把村民帶到課堂,,把課堂帶進村莊?!?趙銀鳳對記者說,。
挖掘和利用本土資源,讓趙銀鳳的教育理念更加“水到渠成”,。滿族秧歌,,是在大森店村流傳很廣的民間藝術,曾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既然擁有這樣的民族藝術瑰寶,,趙銀鳳決定,要把秧歌舞傳承下去,。她利用寒暑假和休息日,,先帶領一批年齡相仿的學生家長扭起秧歌,。
歡快的節(jié)奏,上下翻騰的紅綢,,奔放灑脫的舞姿,,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村民前來參與。在趙銀鳳的發(fā)動下,,家長和村民骨干們成立了老年協(xié)會,、婦女學校、家長學?!瓕W校成為整個村莊的文化中心,。每逢佳節(jié),大家紛紛自發(fā)編排各類文藝表演活動,,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滿足,、充實的笑容。
12載春去秋來,,趙銀鳳——一個當初只有12個學生的教學點負責人,,不僅保住了面臨撤校威脅的學校,而且將破敗的村小發(fā)展為143個學生的綠色校園,,并把整個村莊的828個村民納入到教育的大樹之下,,枝繁葉茂,,生生不息,。
王木良:瀘沽湖畔,圍墻之外,,是告別貧困的夢想
位于四川省涼山州鹽源縣瀘沽湖鎮(zhèn)的木垮村,,有150戶人家,900多人,,95%以上為納西族,。民辦的達祖小學就位于山腳下,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學校,。在瀘沽湖方圓幾百公里之內(nèi),,它不僅僅是一所學校,還是一個為貧困學子提供資助的公益平臺,。
“80后”校長,、納西族漢子王木良,不僅把自己的學生們培養(yǎng)成了巴東民族文化的守護者和傳承者,,把自建的生態(tài)農(nóng)場型學校做成了眾人艷羨的“世外桃源”,,還千方百計找資源,在12年間,,為周邊8個縣25個鄉(xiāng)鎮(zhèn)的2000多名初高中生爭取到了資助,。
2005年,,因“撤點并校”消失了五年的達祖小學在愛心人士李南陽老先生的資助下復建,?!爱敃r,李南陽老先生對我說,,你們這些‘知識分子’是不是應該出點力,?我想也沒想就答應了?!蓖跄玖颊f,。從那時起,作為村里僅有的幾個有文化的人,,高中學歷的王木良從一名木工,,走上了教書育人之路。
作為納西族聚居村,,古老的東巴文化源遠流長,。王木良意識到保護文化的緊迫性,在教學中開設了納西族東巴文化課,,并列為主課,;并在每周五的晚上,面向所有村民開設東巴文化成人夜校班,,“村里所有關于文化習俗傳承的工作,,都是學校在帶頭在做”。
達祖小學有一片屬于自己的農(nóng)場,。2012年,,學校獲得了央視評選的“最美鄉(xiāng)村教師團隊獎”,拿到了20萬元獎金,。由于沒有財政撥款,,達祖小學的所有費用全靠自籌,老師們商量后決定,,把這筆錢拿來承包農(nóng)場,,在社會愛心捐贈之外,掙錢補貼學校開支,。于是,,學校租了20畝地,春天飼養(yǎng)動物,,秋天采野菌,,逢年過節(jié)還要開發(fā)騎馬、野營、燒烤等項目,。 “我們多掙點錢,,就可以多資助點貧困學生?!蓖跄玖颊f,。如今,達祖小學自然生態(tài)農(nóng)場,,不僅成為日常教學,、知識分享和村民活動中心,更為村民和學校的自給自足創(chuàng)造了收入,。
作為一所匯聚各方力量共同建校的村小校長,,王木良充分發(fā)揮協(xié)調各方資源的優(yōu)勢,對瀘沽湖周邊以及大涼山地區(qū)多個縣鄉(xiāng)的貧困中學生進行一對一結對助學,,達祖小學日漸成為一個捐資助學的公益平臺,。“我們從他們就讀的學校了解情況,,然后再深入實地家訪,,最終將符合受助條件的學生名單公示在網(wǎng)上,尋求社會愛心人士結對子,。今年春季學期,,有405個學生通過我們的平臺得到了愛心捐贈?!蓖跄玖际中牢?。
許多年前,因家境貧困,,成績優(yōu)異的王木良在高一結束后被迫輟學,,留下一生的遺憾,。而現(xiàn)在,,他帶領著這所深山中的學校,正向著公益教育夢工場的方向進發(fā),。這,,也是這位身材瘦削、皮膚黝黑,,但眼中有光的校長,,心中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