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wǎng)北京9月13日消息(記者 張瑜瑜)一座600年的紫禁城,,幾經(jīng)興衰起伏,,風云變幻。一條16年的古物南遷路,,世人知之甚少,,卻蕩氣回腸。歲月保留下了屬于中國人的文化結(jié)晶,,同時也延續(xù)了保護國寶背后的堅定與擔當,。
近日,由故宮博物院青年職工自編自演的院史級話劇《海棠依舊》正在進行緊張的排練,。9月19日—9月20日,,他們將以演員的身份帶著故宮人的真情實感,和那段“文化不絕,,精神便不會絕”的故宮國寶遷移史,,將一個真實動人的故事搬上保利劇院的舞臺。
熱血青春——烽火硝煙中的使命和責任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者鯨吞東北,,虎視華北,國破家亡的危機像烏云一樣壓在每一位有識之士頭上,。戰(zhàn)火中的國寶一旦落入敵人手中,,無非掠奪和毀壞的結(jié)果,故宮文物的安危也就成了令人困擾的難題,。故宮博物院第一屆理事會的理事馬衡提議古物南遷,,卻引發(fā)社會爭議。1933年I月3日,山海關(guān)失守,,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正式?jīng)Q定古物南遷,。2月6日凌晨,載有精心打包的2118箱古物的板車從午門魚貫而出,。從此,,被稱為世界文物史上“傳奇之行”的“故宮文物大遷移”拉開序幕。
話劇《海棠依舊》的故事緣起于這段被故宮前輩深藏心底的“南遷往事”,。2010年時任《紫禁城》雜志副主編的王戈參與主持了專題《記憶與認同——1933-1949 故宮文物南遷》,。在閱讀查詢大量故宮文物南遷的書籍資料后,決心用事實來感動更多人,,用真情來致敬前輩,。長達三年的創(chuàng)作和修改,最終完成了《海棠依舊》的劇本創(chuàng)作,。
海棠依舊——和平年代的致敬和傳承
話劇《海棠依舊》以1933年至1948年間故宮博物院文物的南遷,、西遷、遷臺歷程為主線,,選擇一個家庭視角作為切入點,。通過講述故宮南遷時普通職員顧紫宸為保護故宮國寶而離開北平以及正懷有身孕的妻子,從此踏上幾十年漂泊旅途的故事來展開主題,。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解讀話劇之所以定名為《海棠依舊》,,是以故宮最美麗的生命意象——海棠花,渲染戰(zhàn)爭背景下悲歡離合的人情,,并以經(jīng)過漫長寒冬等待在春天綻放的海棠,,象征對于團圓的期待和希望,以及一代又一代故宮人對保護人類文化遺產(chǎn)使命的堅守,。
話劇《海棠依舊》的17名演員全部來自于故宮博物院各個崗位的工作人員,,在他們認真工作之余,更為這部話劇傾注了無數(shù)熱情和汗水,。2015年10月,,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之際,《海棠依舊》在文物南遷的起點之一故宮寶蘊樓進行實景演出,,寶蘊樓前,,每年只在5月開放的海棠花卻有幾朵幽靜地盛開了,仿佛和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年輕故宮人一起,,對老一輩故宮人傾訴一生都說不完的長情告白,。
這部由故宮博物院出品,中國兒童藝術(shù)劇院青年導演毛爾南執(zhí)導,,故宮員工自編自演的話劇《海棠依舊》將于2017年9月19日及20日登上北京保利劇院的舞臺,,與更多觀眾分享這段鮮為人知的故宮博物院院史,。本次演出也會延續(xù)公益形式,,于9月15日在故宮博物院官方微信及微博發(fā)布免費向公眾發(fā)放演出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