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節(jié)到了,似乎該說說年輕人的事,。這幾年社會上流行一種說法:“我的青春我做主”。這話初聽起來挺有個性,,包含有追求獨立,,對不讓其“做主”的人進行抗議的意味;再仔細琢磨,,這話還有幾分任性的成分,,有“我的青春我說了算,你們誰也管不著”的含義,。那么每個人的青春乃至人生該由誰做主呢,?這個問題還是挺有討論價值的。
一些年輕人之所以有“我的青春我做主”的吶喊,,主要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總是由別人做主所致,。在家里自不必說,中國父母的身份是“家長”,,其權威可以說是全方位的,,小時候要包辦子女的吃穿用度,上學了則時刻關注著你的學習成績,,中考要報哪所中學,,高中分科是學文還是學理,上大學報考什么專業(yè),甚至是出省上學還是留在本省,,等等,,父母一般都會替你“做主”;等到大學畢業(yè)了,,找什么樣的伴侶,,父母也會給出意見。天下父母如此全方位包辦的理由也都差不多,,“我還不是為了你好,?”在這些“你竟無法反駁”的至理名言的夾擊圍攻下,“產出”的可能就是一個個永遠長不大的“巨嬰”,,這樣的人即便年齡上已經成年,,但遇到事情卻總想依靠別人,既想不出處理的辦法,,也不敢或沒能力擔當,,而習慣于替他們做主的父母顯然應負“主要責任”。
除了家庭之外,,另外的管束則來自校園和社會,。對于老師來說,聽話的孩子那就是乖孩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能按時按量完成,;老師說的都是對的,書本上講的就是真理,,答題的時候只要寫全了得分點,,就可以得高分;生活中規(guī)規(guī)矩矩,,不惹事那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好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一些學生已習慣于接受固定的標準的答案,,當然也難以培養(yǎng)他們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從學校畢業(yè)了,這些學生進入社會了,,而單位的領導依然喜歡的是言聽計從的人,,而非有自己想法的下屬,這些年輕人缺乏“做主”的機會,。一個人在單位呆得久了,,即便曾有過的棱角也會被磨光,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又怎么會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思想或開拓精神呢,!
風華少年正逢時 激蕩夢想任在肩 一次次交流 一場場訪談 觸摸當代大學生的內心世界 感受他們蓬勃向上的青春力量 (來源:新華網) ??? ???【新華網調查】數據繪制當代大學生精神圖譜
出品人:田舒斌 總策劃:郭奔勝 周紅軍 總監(jiān)制:劉加文 監(jiān)制:夏小鵬 徐 倩 統(tǒng)籌:董小嬌 劉 丹 導演:王鐘毅 創(chuàng)意:陳 穎 馬藝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