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的繪畫課程,患者們都在認真涂色 圖/北京時間 周瑤
吳迪的涂色作品,她喜歡亮眼的熒光黃 圖/北京時間 周瑤
繪畫課過后,,食堂開餐了,。玉米,、黃瓜炒肉、蝦仁炒胡蘿卜,吳迪每樣都點了一份,想著下午父母會過來探望,,她的胃口大開。
中午12點左右,,抑郁癥治療中心外的樓梯旁,,已經聚集了許多探視的家屬。
他們中間不少人從河南,、陜西,、遼寧、內蒙古等地趕過來,,手中都拎著大大小小的物品袋,,里面裝著換洗衣物、水果,、零食甚至家鄉(xiāng)特產。
“挺想娃的,,不知道最近能不能出院”,,一位從陜西趕過來的家屬有些等不及,,家住農村的他平時忙著照顧老人和上學的孩子,已經錯過了兩周的探視時間,,“怕娃怨我呢”,。
探視時間一到,小小的飯?zhí)脭D滿了前來探視的家屬,,這片小天地承載著相聚時刻的情感與淚水,。
吳迪的父母從遼寧趕來,沒來得及吃口飯,,下了火車便直奔病房,。
母親將剝好的葡萄慢慢放進吳迪嘴里,她伸手摸了摸女兒的臉頰,,“有些瘦了”,。
由于“興奮室”新來患者不間歇的吵鬧,吳迪向父母強烈提出要出院,,拗不過女兒的他們,,最終不顧醫(yī)生的勸告,堅持為剛住院三天的吳迪辦理了出院手續(xù),。
“家屬其實不用看的很頻繁,,反而會引起病人想家的情緒,精神科疾病是慢病,,而且像吳迪這類就診時間太短,,沒有痊愈就出院的,有可能過段時間還會被送回來,?!敝髦吾t(yī)師趙茜對吳迪父母倉促出院的做法有些惋惜。
醫(yī)院探訪日,,患者與家屬一周可見三次圖/北京時間周瑤
探視結束后,,患者在窗前目送親人 圖/北京時間 周瑤
借助互助平臺走出抑郁
探視日時間結束,閆梅輕快地回病房收拾行李,,今天是她與醫(yī)生,、親人共同確認好的出院時間。
同病房的王秀英抱著她的毛絨兔,,在門后看著即將出院的閆梅羨慕不已,,“她穿回自己的衣服真好看”。
王秀芳習慣旁邊有毛絨兔陪伴 圖/北京時間 周瑤
今年53歲的閆梅已經與抑郁癥抗爭了30年,,最嚴重的時候她曾“無數次想過自殺”,。孩子一歲的時候,閆梅與愛人離異,,獨自將孩子撫養(yǎng)長大,,這也是她在受抑郁癥折磨期間僅存的一絲希望,。她沒有對兒子袒露病情的狀況,怕“會嚇著他”,。
在安定醫(yī)院住院的這一個月里,,閆梅認識了不少“郁友”,這讓她感覺不那么孤單了,,甚至還了解到了有抑郁癥互助組織的存在,。
不僅如此,除了郁友們自發(fā)組成的小型組織,,如今,,尚善基金會、陽光工程心理互助論壇,、郁今香等公益組織都在致力于為“郁友”搭建一個互幫互助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