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初,,光明日報,、人民日報先后報道湖南省瀏陽市沙市鎮(zhèn)秧田村有一面博士墻——這個村走出了21名博士,、100多名碩士,。
博士高產(chǎn)村究竟有什么秘籍,?又到一年高考時,,重慶晚報記者來到秧田村進行深入采訪,。
重慶晚報記者劉濤
這里的人更聰明,?
第一位女博士:
“我和弟弟并無特殊稟賦”
秧田村村民屈偉員的女兒屈婷,,是村里的第一個女博士,,弟弟大學本科。
屈偉員夫婦都是普通農(nóng)民,,以前為供養(yǎng)兒女讀書,,雙雙到外地打工,?!澳菚r,,我們常年不在家,孩子成了留守兒童,,自己洗衣煮飯,,自己照顧自己。”屈偉員說,。
▲清晨7時半,,秧田村完小傳出瑯瑯讀書聲。
▲湖南省瀏陽市沙市鎮(zhèn)秧田村博士墻重慶晚報首席記者冉文攝
▲航拍秧田村
雖然兒女學習自覺,,但屈偉員和妻子還是擔心,,每次出門前都反復叮囑,說一番“我們砸鍋賣鐵也要讓你們多讀書”之類的話,。
屈偉員說,,曾經(jīng)有8年多時間,家里唯一電器是手電筒,,一切只為兒女讀書,。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女兒考上南開大學,,從本科一直讀到博士畢業(yè),。兒子考入東北大學。
秧田村的人是否更聰明,?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天津大學老師的屈婷說:“我和弟弟并無特殊稟賦,?!?/p>
回憶過去,,屈婷很感激秧田村“砸鍋賣鐵也要讓孩子讀書”風俗,。“如果換個地方,,或者父母沒有這種觀念,,我的人生也許是另一番模樣,?!鼻谜f。
兒女有出息了,,屈偉員的家也變樣了,房子寬敞,、干凈、明亮,,家具家電齊全,。墻上高掛一塊匾,,上書“博士學位”4個大字。這是秧田村委會送的,,哪家出了博士,,村里都要敲鑼打鼓送去一塊這樣的匾。
村民羅建植的兩個兒子羅洪濤,、羅洪浪,,都是上海交通大學博士。
羅洪濤回憶,,以前家里窮,,夏天沒鞋穿,兄弟倆光著腳,,經(jīng)常被曬熱的石板燙得跳,。冬天,手腳都是凍瘡,,教室是土墻,,四處漏風,必須從家里提一個小火爐上學,。每天放學回家,,先割牛草、挑水,,家務忙完才做作業(yè),。“有時停電了,,哪怕寒冷冬天,,半夜醒來電來了,就要爬起來完成作業(yè),?!绷_洪濤說,兄弟倆收過稻,、插過秧,,給父親打過下手,編織篾具,。
那段歲月,,被羅洪濤稱為“成長的寶貴財富”,。
羅家兄弟的成長經(jīng)歷,成為秧田村勤耕重讀的詮釋,。今年2月13日,,村完小所有孩子上了新年第一課——學家風讀家史溫禮儀,聽羅智祥博士講第一堂課,,聽羅洪濤博士從美國寄回的一封家書,。
羅洪濤博士在家書懇勸幼小學弟學妹:刻苦學習,鍛煉身體,,努力為自己創(chuàng)造更加光明前程,;細致到吃什么——“不挑食,不要吃高糖,、高脂肪食品”,;細致看什么樣的書——“要盡可能地遠離電子產(chǎn)品,多讀紙質(zhì)經(jīng)典的書,。并且養(yǎng)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多思考多總結,?!?/p>
這里的風氣怎么樣?
第一個大學生:
“全仗母親帶了個好頭”
羅碧波是上世紀70年代恢復高考后秧田村走出去的第一個大學生,。后來,,羅碧波6兄妹先后考上大學,弟弟羅晴和女兒羅兆婧是博士,。
羅碧波說,,這一切得力于有一個好的家風:“全仗母親帶了個好頭?!?/p>
羅碧波88歲母親張秋香,,沒上過學,掃盲時讀過兩個月夜校,,從此對書愛得一發(fā)不可收拾,,現(xiàn)在每天還堅持讀書兩三個小時。
“母親說,,她要是生在現(xiàn)在,,肯定也可以成為博士?!绷_碧波笑著說,。
羅碧波所說的好家風,是羅氏家族傳統(tǒng)家風家訓的延續(xù)?,F(xiàn)在,,秧田村家家戶戶掛一塊匾,,把家風家訓寫在上面。
村里一面古老墻上,,一一展示昔日秧田村羅,、張、陳,、屈,、肖、何,、朱,、李、付,、王,、鄧、劉等17個姓氏的祖風家訓,。其中,,羅姓家族祖風家訓是“奉祖先、孝父母,、和夫婦,、嚴閨閫、親宗族,、敬師長,、信朋友、力耕種,、勤誦讀,、存忠厚、尚勤儉,、習禮儀,、戒為非、戒賭博,、戒爭訟,、戒溺女、戒洋煙”,。
秧田村不是簡單地恢復古老家訓,,而是化故從新,開啟新時代家風家訓,。
村干部湯華好家的家風家訓是“詩書啟后,,孝友傳家”。為了讓家人謹記,、遵從,,她把家風家訓作為微信群名字,。“我們希望每家都這樣,,可以在傳播中影響人,、規(guī)范人、塑造人,?!睖A好說。
重慶晚報記者看到,,村里正在建設湖湘耕讀文化館,,計劃10月建成,包括3個板塊:弘揚傳統(tǒng)優(yōu)良家風,,忠信篤敬,,尊師重教的家風文化展示區(qū);展示見賢思齊,、互助友愛的鄉(xiāng)賢文化體驗區(qū),;知行合一、經(jīng)世致用為內(nèi)核的傳統(tǒng)文化體驗區(qū),。
文化傳承,,不能在口頭,要把東西實實在在展現(xiàn)出來,,讓孩子們感受到。這是湯華好反復強調(diào)的觀念,。
秧田給孩子提供的是一個文化環(huán)境,,而不只是一個生存環(huán)境:600多年老龍井,修葺一新,,傳言臨考前,,喝一口井里的水,一定金榜有名,;300多年老槽門,,展示秧田各種傳說、故事,、家風家訓,;400多年老橋亭歷經(jīng)風霜,浩氣天壤,;每月一講道德講堂,,與1000余平方米文化廣場是新修的;建于民國時期的秋天龍舟碼頭,,每年端午上演盛大龍舟賽……
這里的人攀比什么,?
村完全小學校長:
“秧田的人攀比讀書”
清晨7時不到,,三三兩兩孩子從村子另一頭走來,不緊不慢,,路過博士墻,,去兩百米開外秧田村完全小學早讀。雖然他們還小,,但每天從博士墻路過,,經(jīng)年累月,涵育熏陶,。
“別的地方的人攀比財富,,秧田的人攀比讀書。哪家掙錢多,,不讓人眼紅,。誰家孩子成績好、肯用功讀書,,才叫人羨慕,。”秧田村完全小學校長陳永超說,,村里形成一個好的學習氛圍,,老師建議孩子讀什么書,家長們都積極購買,,村干部也非常重視教學,。
每年新年第一課,村小孩子們都要集體上課,。即使孩子們不能完全理解羅洪濤家書的意義,,也不明白禮儀、傳統(tǒng)的重要,,但一次次儀式逐漸給孩子們留下烙印,。
僅靠家風家訓、單靠苦讀就能改變?nèi)松??湯華好說,,村里的辦法是聯(lián)群通力辦教育。村委會對成績好的孩子都有數(shù),,從小學開始,,每年兒童節(jié)、老年節(jié),,村委會以各種形式慰問,、獎勵學習好的學生。今年初,村里組織博士,、企業(yè)家成立助學基金,,資助貧窮家庭孩子讀書——羅宣干設立教育基金,誰去美國讀書就可獲得資助,;李昌開成立教育教學獎勵基金,,為學校師生伙食費買單;黃蔚德捐出100萬元,,成立敬老愛親個人獎勵基金……
秧田村為何出這么多人才,?湖南省沙市鎮(zhèn)黨委委員謝詳華概括了4點:一是秧田村資源貧乏,以前經(jīng)濟條件不好,,形成“只有讀書改變?nèi)松毙拍?;二是秧田村羅氏宗族自古就有“勤耕重讀”傳統(tǒng);三是榜樣帶動,,考出去的大學生,、碩士、博士以及成功企業(yè)家不斷激勵孩子苦讀,;四是村里歷來重視教育,。
知識改變命運文化孕育美德
一條筆直公路,從秧田村村頭直通博士墻,。這里是村中心,,幾條路交叉口,無論從哪個方向進村,,都會經(jīng)過這里,。
博士墻不大,長方形,,白色底,,“博士墻”3個大字極耀眼。字上方有一頂博士帽,,帽兩邊各6個大字:“知識改變命運”,“文化孕育美德”,。
墻上19名博士,,包括姓名、簡介,、照片,。其中,女博士8人,。
80多歲羅宣干博士沒照片,,他是秧田村走出去的第一位博士,曾留學美國哈佛大學,,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退休教授,。
秧田村1288戶,30年走出21名博士,、100多名碩士,、600多名學士。平均兩個家庭考上一名大學生,,平均12個家庭出一名碩士,。
村里有兩戶人家走出兩名博士:羅建植兩個兒子羅洪濤、羅洪浪,;羅碧波弟弟羅晴和女兒羅兆婧,。
“還有兩名博士沒上墻,一人沒聯(lián)系上,,另一人是杭州大學在讀博士,。”村干部湯華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