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備受關注和爭議的網(wǎng)絡流量“不限量”套餐已悄然下架,,目前京城營業(yè)廳已不見“不限量”蹤影,。另據(jù)報道,,在被工商認定為虛假廣告,、遭消協(xié)質(zhì)疑,、工信部也點名批評勒令整改后,,三大運營商內(nèi)部發(fā)文明確要求,,“不許在營銷中使用‘不限量’的說法,,相關產(chǎn)品也都下架被新產(chǎn)品替代”,。
運營商大肆宣傳的“不限量套餐”,傳遞給消費者的信息是“流量無窮”“敞開用”,,但實際上,,所謂的“不限量套餐”卻有限量,被戴了“隱形帽子”,設了“隱形上限”,。當消費者使用的流量觸及“隱形上限”時,,就會被限速,甚至會被斷網(wǎng),,連另行付費使用套餐外流量的資格也被限制剝奪,。
顯然,“不限量套餐”是一個營銷套路,,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違背了法定告知義務,在一定程度上欺騙,、誤導了消費者,,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公平交易權以及相關實質(zhì)權益,。而今,,三大運營商集體叫停“不限量套餐”,,將其更名為“暢享套餐”,,起碼在服務產(chǎn)品的名稱上更貼近實際,在廣告宣傳中也剔除了一些誤導性因素,,這是一種合理回歸,,是一種整改性糾偏,也是消費者和消保組織維權的勝利,。
當然,,運營商叫停“不限量套餐”并不是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終點,,也并不能讓消費者高枕無憂,。僅就此次“不限量套餐”的營銷整改而言,敏感的媒體記者就發(fā)現(xiàn),,一些地方的電信營業(yè)廳工作人員依然未改口,,開口閉口“我們這款不限量產(chǎn)品”,在運營商的網(wǎng)站,、APP的個別子欄目中,,“不限量”字樣還健在。顯然,,這些問題的存在讓消費者對運營商整改的徹底性難以放心,,對“暢享套餐”的換湯不換藥也有了隱憂。
更何況,,運營商還有其他很多套路——7月25日,,中消協(xié)發(fā)布的信息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消協(xié)組織受理電信服務類投訴16100件,,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6.3%,。消費者投訴的主要問題有:套餐資費不明確,告知不翔實,、收費名目繁多且強制收取費用,;運營商設置陷阱,誘導消費者使用,,擅自收取有償服務費用,;話費及流量使用情況的計算無第三方監(jiān)管,產(chǎn)生誤差時,,運營商不積極采取措施幫助消費者查找原因,,卻以電腦自動計費不會出錯為由搪塞;未經(jīng)消費者同意擅自更改消費者套餐或開通增值服務……這些套路給消費者挖了一個又一個“坑”,,令消費者防不勝防,。
不限流量套餐混戰(zhàn) 從5月開始,,一場“流量不限量”潮流席卷全國,。最開始參賽的主力選手是三大運營商,將不限流量套餐的月費拉低至68元/月,。小米移動將于7月27日上線“1元不限量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