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只能用否定式的描述讓他們的面貌浮現(xiàn)出來。他們絕不是陶淵明般田園牧歌式的隱居者,,也并非梭羅那樣遠(yuǎn)離城市,,棲居在瓦爾登湖畔的自然主義者。水電網(wǎng),、外賣和快遞仍是他們生活的必需品,。
與依靠日結(jié)工資生存的三和大神不同,逃向這些資源枯竭城市的隱居者雖算不上經(jīng)濟(jì)富裕,,但基本都有一定積蓄,,其中還有不少人收入可觀。
李穎迪書中的主角之一林雯一口氣在鶴崗買下兩套房,,一套自住,,一套開炸串店,每天賣七八單,,就能實現(xiàn)“有限度的自由”,。
可他們又和“逃離北上廣,裸辭去大理”的數(shù)字游民不一樣,。在大理,,總有流動的酒吧派對、社區(qū)分享,、聊天隨時展開,,又隨時結(jié)束。選擇大理的人也許想擺脫一線城市沉重的社交負(fù)擔(dān),,可總還是期待著與他人建立聯(lián)結(jié),。
然而在鶴崗,人們表現(xiàn)出隔絕一切的決心,?!昂饶滩钑屛议_心,靠墊能讓我靠著舒適,,貓能為我做它們所有能做的事情,,但人不能,。和人交往有什么用?”林雯曾這樣說過,。兩人走在零下二十?dāng)z氏度的鶴崗街頭,,李穎迪試探地問:“但你一個人會不會……”話沒說完,對方馬上搖頭:不會,。好像已經(jīng)無數(shù)次說服過自己:我不會孤獨(dú),。
一定要說的話,他們與日本蟄居族——一群不上學(xué),、不工作,、不社交,幾乎不走出家門甚至房門的隱居青年——有不少類似之處,,區(qū)別是日本蟄居族往往與父母同住,,而對逃向鶴崗的青年們而言,家庭本就是他們想要逃離的一部分,,甚至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圖/受訪者供圖)
逃離一切,然后呢,?
從某種程度來說,,去鶴崗,也是李穎迪“蓄謀已久”的一次逃離實驗,。書寫《逃走的人》,,則是對她本身生活境況的回應(yīng)。
鶴崗,這座位于哈爾濱東北約300公里的城市,,以其房價之低,,成為了中國地級市中房價洼地的代名詞?!苞Q崗化”一詞隨之流行,,象征著房地產(chǎn)市場的低迷與房價的超低水平
2024-07-18 17:03:02房價“鶴崗化”城市受年輕人追捧8月7日的巴黎奧運(yùn)會賽場上,,中國乒乓球隊的明星選手馬龍,一位成就雙圈大滿貫的高手,,以3-0的絕對優(yōu)勢迅速戰(zhàn)勝了印度對手
2024-08-07 07:49:58馬龍撤回了一個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