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chǎn)黨的老祖宗是馬克思,而馬克思一生用力最深的著作是《資本論》。這本著作幾乎耗盡他畢生的精力,。早在1843年,25歲的馬克思在科倫主編《萊茵報》時,,就開始研究政治經(jīng)濟學了,。此后,足足有40年,,直到靜靜地躺在舊椅上與世長辭時(1883年),,他還沒有把《資本論》的第二、三卷完全整理出來,。
馬克思說過,,《資本論》是他終生的事業(yè),。他是以驚人的毅力寫作這部“無產(chǎn)階級的圣經(jīng)”的。1843年10月,,馬克思被迫流亡巴黎,,從此開始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在流亡倫敦期間,,馬克思一家甚至因付不起房租而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舉家遷移,。夫人燕妮在寫給魏德邁的信中說:有一天,“突然女房東來了,,要我付給她五英鎊的欠款,,可是我們手頭沒有錢。于是來了兩個法警,,將我的菲薄的家當——床鋪衣物等——甚至連我那可憐孩子的搖籃以及比較好的玩具都查封了,。他們威脅我說兩個鐘頭以后要把全部東西拿走。我只好同凍得發(fā)抖的孩子們睡光板了”,。
但馬克思仍能堅持自己的工作,,他寫信告訴魏德邁:“早上九點至下午七點,我通常在大英博物館里,?!?867年《資本論》第一卷出版,終于使馬克思松了一口氣,。但在這以后的15年間,,他還是日夜為《資本論》絞盡腦汁,他一面要忙于處理第一卷的翻譯和修訂工作,,同時又要把其余三分之二的手稿編纂成“藝術(shù)的整體”,。
在生命的最后歲月里,馬克思既要與貧困搏斗,,又要與病魔作戰(zhàn),。只要一回到理論工作中,他的舊病就會嚴重復發(fā),。大腦的壓力以及隨之而來的失眠,,即使大量的安眠藥也不能緩解他的痛苦。直到逝世前不久,,他才被迫停下這項工作,,并希望他的好友——恩格斯能對這未完成的手稿“做出點什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