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了,,又到了春困的時節(jié),,很多人發(fā)出感慨,怎么睡都睡不夠,,太耽誤工作和學習了,。于是網(wǎng)上開始流傳起一種“達·芬奇睡眠法”,。據(jù)傳,達·芬奇每工作4小時就去睡15—20分鐘,,這樣一天下來,,只需睡2小時左右,能余下大把時間從事創(chuàng)作,,并保持充沛的精力,。這是真的嗎,這種睡眠方法真的靠譜嗎,?
達·芬奇睡眠法一直存爭議
“到目前為止并沒有科學證據(jù)表明達·芬奇睡眠法就是達·芬奇提出來的,。”航空總醫(yī)院呼吸科主任陳乾華表示,,達·芬奇本人是否按照此方法進行睡眠,,似乎也無從考證。
所謂達·芬奇睡眠法也被稱為多相睡眠或多階段睡眠,,意思是把完整的睡眠時間分割開來,,以達成減少睡眠時間的睡眠方式。對于這種睡眠法,,學界一直爭論不休,,有反對者也有支持者。
心理學家伍茲奈克認為,,此方法沒有什么科學依據(jù),,因為我們的大腦根本無法適應“多次打盹”的睡眠模式。腦電波和其他生理指標的研究顯示,,我們的生物節(jié)律是雙相而不是多相的,,這決定了我們的身體總是傾向于一個整塊的睡眠時間。
前幾年,,意大利著名生理學家克拉胡迪奧·斯塔皮也參照此法,,對一名志愿者進行了長達兩個月的類似睡眠試驗。經(jīng)測試,,受試者的邏輯思維和記憶運算等能力均完好無損,。這說明該法不僅能滿足機體代償功能的需要,而且還預示著利用人體生理潛力的廣闊發(fā)展前景,。
只是不知道,,在隨后的歲月,受試者是否還一如既往地嚴格按照達·芬奇的方法進行睡眠,。
此方法并不適合普通人
航空總醫(yī)院心身醫(yī)學科主任喻小念表示,,特殊時期或者短時間內(nèi)用此方法或許可行,比如戰(zhàn)爭時期,人的確可以做到24小時,、36小時,,甚至48小時不眠不休,“但那只是特殊情況下的應激反應,,不能成為常態(tài),,不具備科學性和普遍性。而且,,隨著時間的延長,到了最后人的認知和判斷能力都會大打折扣,?!?/p>
“睡眠從淺到深就需要1—1.5小時,其中包含快速眼動睡眠期和非快速眼動睡眠期的循環(huán)更替,,而達·芬奇睡眠法每次只睡15—20分鐘,,從時間來看,大腦根本無法保證進入深度睡眠,?!标惽A認為,如果強行實施此睡眠法,,只會使人持續(xù)處于睡眠不足狀態(tài),,不僅浪費時間,還會使人體睡眠調(diào)節(jié)機制受到損傷,。
陳乾華解釋說,,當我們無法保證一次完整的6—8小時睡眠時,稍稍打個盹的確可以緩解疲勞,,但是持續(xù)地采取這樣的方法進行睡眠,,并不能達到傳說中的高效休息。而且,,想用打盹代替睡眠從而增加工作時間,,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瓣P鍵的問題是,,這種睡眠方法會破壞人體的晝夜節(jié)律,剝奪人的正常睡眠需求,。當人無法正常睡眠時,,就會導致身心疲倦、情緒焦慮緊張,、免疫力下降等不良反應,,正常生活也會受到影響?!?/p>
“這個方法或許人心理上可以接受,,但卻不代表生理上也能接受,。”喻小念指出,,“如果此方法真實存在,,那也具有特殊性而不是普遍性,這種方法對普通人來說是一種誤導,。而且,,目前的研究和實踐,都沒有發(fā)現(xiàn)能將此方法推廣到普通人的證據(jù),,普通人更沒有以健康為代價,,做這種無謂嘗試的必要?!?/p>
還需遵循規(guī)律睡足覺
睡眠是人體生理現(xiàn)象之一,,人生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我們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和生物節(jié)律,,聽從腦內(nèi)生物鐘的指令,,養(yǎng)成良好的作息規(guī)律,睡出健康生活,。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不透支,,睡足覺。喻小念再三強調(diào),,被動打破睡眠節(jié)律的習慣會對精神,、身體造成不好的影響,即使現(xiàn)在沒有感到身體不適,,也會有潛在的健康風險,,尤其是年輕人更要養(yǎng)成規(guī)律、充足睡眠的習慣,。
如何才能提高睡眠質(zhì)量,?首先對阻礙我們睡眠的頭號絆腳石——手機的瀏覽時間進行限制,睡前一小時盡量不要再使用電子產(chǎn)品,,可以選擇聽音樂,、看書來替代刷手機。其次,,在白天鍛煉,。鍛煉不僅有助于我們的健康,還會減少壓力感從而提高睡眠質(zhì)量,。但需要注意的是,,睡前3小時不要鍛煉,因為腎上腺素會讓你保持清醒狀態(tài)。睡前可以做些和緩的伸展運動,,讓身心慢慢平靜下來,,有助于更快地入睡。最后,,要把電腦等電子設備搬出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