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在2008年的一系列會議上,他與研究過冷水的同事進行了深入的交流,。Nilsson很快發(fā)現(xiàn)他們的想法開始成形,。Nilsson說,畢竟水只是一種物質(zhì),,“它不可能在室溫下和過冷狀態(tài)下有著不同的描述,。”他看見了將這兩種描述統(tǒng)一的機遇。他說:“讓我著迷的是,,之前幾乎沒有這方面的試驗研究,,大部分都是理論學家的工作?!?/p>
在他嘗試證明水也有第二臨界點時,,Nilsson著重關注Poole和Stanley理論中的關鍵預言:過冷水的密度在低溫下會有漲落。方案很簡單:測量密度漲落,,然后改變條件使?jié)q落增加,。沿著這條路線(Stanley以物理化學先驅(qū)Benjamin Widom命名的Widom線),,最終會到達臨界點,。“當你有了Widom線,,” 羅馬第三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Paola Gallo說,,“一定會出現(xiàn)臨界現(xiàn)象?!?/p>
實際上這項試驗一點也不簡單,。水易于凝結(jié)成冰:在微小的雜質(zhì)周圍,會迅速形成冰晶,,這是Nilsson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利用韓國的先進設備,,2017年,,Nilsson的團隊獲得了極純的水滴,,并把它滴入真空室中,、冷卻到-45°C。當水滴下落,,Nilsson測量它的體積隨壓強的變化,從而獲得其密度,。
去年12月,,Nilsson團隊公布了試驗結(jié)果。在水自發(fā)結(jié)冰前極短的一段時間內(nèi),,他們捕捉到了過冷水狀態(tài)的照片,。研究者表示,他們捕捉到了Widom線的明顯痕跡,,這條軌跡會指向第二臨界點,。
一些研究人員,例如Gallo,,認為Nilsson的想法十分重要,。雖然研究人員稱贊了Nilsson團隊使用的技術,但卻對其結(jié)論提出了質(zhì)疑,。英國科技設施委員會盧瑟?!ぐ⑵諣栴D實驗室的Alan Soper就指出,指向臨界點的試驗證據(jù)幾乎為零,?!癗ilsson在試驗中發(fā)現(xiàn)的效應不僅很微弱,而且有著多種可能的解釋,,其中之一是在其附近應該有第二臨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