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樹斌故意殺人、強奸案從2005年被媒體首次報道,該案始終沒有淡出公眾的視野,。自1994年案發(fā),、1995年判決執(zhí)行死刑后歷經(jīng)已有二十余年,該案案情重大、疑難,、復雜,,社會關注度高、影響巨大,。經(jīng)過2014年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指令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復查,、2016年6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決定依法提審該案,,按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再審。到今天經(jīng)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宣判,,以證據(jù)不足判決聶樹斌無罪,,終于塵埃落定。
聶樹斌案改判無罪具有重大意義,,堪稱我國刑事司法歷史中一個里程碑式的案件
首先,,聶樹斌案改判無罪是我國全面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中實現(xiàn)的。案件從2005年王書金出現(xiàn),、聶樹斌母親張煥枝不斷申訴,,到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異地復查、聽證,、決定再審到最終宣判,,雖然步履艱難,但始終在向正確的方向推進,。冤錯案件嚴重侵犯公民合法權益,,嚴重損害司法公正,嚴重影響法律尊嚴,。中央政法委于2013年7月出臺《關于切實防止冤假錯案的指導意見》,;2014年10月中央發(fā)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健全冤假錯案有效防范,、及時糾正機制”,,要求完善再審制度,解決再審啟動難,、改判難問題,。沒有這些重要精神和刑事訴訟制度的不斷完善,聶樹斌案改判是不可能的,。此案是我國全面依法治國過程中的刑事司法制度走向文明的代表性案例,。
其次,聶樹斌案再審無罪,,彰顯了我國最高司法機關重塑司法公信力,、糾正冤假錯案的堅定決心,以及敢于直面錯案疑案的精神,。最高人民法院及負責復查的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案件承辦人多次表示,,聶樹斌案件的復查、再審要經(jīng)得起真相與歷史的檢驗,。正義也許會遲到,、但從不缺席。改判體現(xiàn)了一種審慎的司法觀念,。雖然聶樹斌已無法復生,,但今天的改判是對其家人多年不懈努力付出的慰藉,。
再次,聶樹斌案再一次為“疑罪從無”的刑事訴訟原則作了有力的背書,。據(jù)統(tǒng)計,,黨的十八大以來,近三十余件重大冤假錯案得到糾正,,許多案件是按“疑案從無”的原則改判的,。“疑罪從無”是人權保障理念的內在要求,,是程序法治原則的重要體現(xiàn),,是遵循司法規(guī)律的必然要求,也是防范冤錯案件的唯一選擇,。聶樹斌案案發(fā)時間長,、證據(jù)滅失多,,查清事實和證據(jù)的難度極大,。在案件復查過程中存在多種不同意見與觀點。從公布的現(xiàn)有證據(jù)來看,,既不能證明王書金是真兇,,也不能否定公安機關認定聶樹斌具有作案嫌疑的證據(jù)。最高人民法院堅持“疑罪從無”改判無罪,,為未來的司法活動提供了準則和標桿,。
第四,聶樹斌的復審,、改判體現(xiàn)了最高人民法院中立裁判,、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堅定立場。現(xiàn)代刑事司法體系以審判為中心,,人民法院堅守司法中立,,樹立司法權威。聶樹斌案長期以來受到社會,、媒體和法律學術界的關注,,輿情復雜多變。無論輿論如何,,審判活動關注的核心始終是證據(jù)和事實,。最高人民法院在指定異地復查、再審過程嚴謹,、審慎,,堅持證據(jù)裁判,對案件保持了超然和客觀的態(tài)度,堅持以事實為根據(jù),、以法律為準繩,,公正無私,、不偏不倚、居中裁判,。
聶樹斌案改判過程中旨在保障程序正義的各項制度探索,,為公正司法提供了有益的經(jīng)驗
首先,最高人民法院直接提審是使案件邁向公平正義的重大程序推動,。提審作為人民法院審判監(jiān)督的一種方式,,法律有明確規(guī)定,但實踐中由最高人民法院提審的已經(jīng)二審終審的刑事案件為數(shù)不多,足見其對提審案件慎之又慎。最高人民法院直接提審本案,,是對此案邁向公平正義的重大程序推動,,也是對民聲民意、社會關切的有效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