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34年10月29日起,中央紅軍長征進入湖南省汝城縣歷時16天,,其間取得了濠頭圩,、蘇仙嶺、泰來圩,、青石寨等戰(zhàn)斗的勝利,,成功突破了第二道封鎖線。如今回看這些戰(zhàn)斗,,處處活躍著當?shù)匕傩盏纳碛?。他們給紅軍帶路、做擔架,、抬傷兵,、治療傷員、生火取暖,、煮飯……帶著當?shù)匕傩盏募耐?,英勇的紅軍隊伍繼續(xù)踏上戰(zhàn)略轉移的征程。
是什么讓紅軍隊伍在一次次戰(zhàn)斗中絕處逢生,?是什么讓紅軍戰(zhàn)士們冒著槍林彈雨仍能高喊“兄弟們,,跟我來”?是什么讓百姓們甘愿為紅軍無條件獻出糧食,?答案寫在每一位紅軍指戰(zhàn)員的信念里——為窮苦百姓得解放而斗爭,,為新世界的建立而前進。
在突破第二道封鎖線后,,紅軍隊伍翻越離開官亨村,,在汝城縣文明鄉(xiāng)進行了長征以來的首次休整,此時作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澤東和中國工農(nóng)紅軍總司令朱德,,正在醞釀一份影響深遠的宣言書,。1934年11月7日,,由毛澤東和朱德聯(lián)合署名的《出路在哪里》發(fā)表。
“親愛的兄弟姐妹們,!共產(chǎn)黨所主張的蘇維埃紅軍,,就是你們的出路……我們還有我們自己的紅軍與蘇維埃政府的幫助,我們一定會勝利,,我們一定要勝利,,我們無論如何要勝利?!?/p>
在文明鄉(xiāng)五一村,,這份長征宣言書至今仍張貼在墻壁上,雖年代久遠,,但其上的文字依稀可見,,其綻放的信仰的力量更是歷久彌新。
新華社南昌6月12日電 題:井邊的紅軍 新華社記者劉羽佳,、鄔慧穎 井,,一口簡陋卻汩汩出水的井,在江西于都縣段屋鄉(xiāng)銅鑼灣村里冬去春來85年,。 村民在井邊立了一塊碑,,上書:“革命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