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葵(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二級心理咨詢師)
盡管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出現七連降,,但是疫情防控形勢還不容樂觀,不少人也還會繼續(xù)居家隔離,,相當數量小區(qū)隔離強度還有所升級。隔離生活容易誘發(fā)焦慮,,該怎么破,?成為人們關心的焦點。
焦慮從來不受人們歡迎,,如果可以自由地選擇情緒,,大概沒有人會主動選擇焦慮。需要注意,,焦慮癥 是一種明確地列入疾病診斷和分類手冊中的精神障礙 ,,需要有三個要素才能下診斷:癥狀、持續(xù)時間和對社會功能的影響,。 與它僅一字之差的焦慮 則則常指焦慮癥狀,。大多數人體會到的僅僅是一過性的焦慮癥狀,如惴惴不安,、心神不寧,、輾轉難眠等,,遠遠達不到焦慮癥的診斷。
和其它情緒一樣,,焦慮也是人類進化而來的產物 ,。進化得來的東西有其確定不移的大方向,一定會使我們有更好的適應性,。如同烏龜進化出硬硬的殼,,鳥進化出尖尖的喙一樣——擁有硬殼的烏龜更不容易被傷害,有助于彌補行動緩慢這個致命的弱點,;尖尖的喙能夠啄開堅果抓住蟲子,,讓鳥兒在野外覓食的生活中具有優(yōu)勢。讓無數人難以承受的焦慮同樣是這樣,,它是進化過程的成果,,也是我們生存下去的武器。
為了更清楚的闡明焦慮的價值,,我們先把眼光聚焦到一些常見的社會現象上,。為什么有拖延癥的上班族會在一個“deadline”來臨之前不眠不休地加班?為什么寒暑假結束前的幾天不少孩子拖著兩行眼淚也會把作業(yè)做完,?這背后的直接推手,,就是焦慮——如果此刻再不行動,將有一個可怕的結果在等著他們,。
這就是焦慮的主要意義——為了避免一個可怕的結果,,盡力地去做事情 。很多時候,,人們也會有些刻薄地形容那些缺乏焦慮感的個體,,比如“死豬不怕開水燙”。也是聚焦在后果的嚴重上,,怕無可怕,,只有這樣,焦慮才會失去作用,,激勵失靈了,。也只有在這樣的時候,人們也才會再次確認擁有和失去間表現出的辯證法,,擁有焦慮時,,我們往往難以正面看待,不堪忍受,,也無法全面地把握價值,;而當焦慮機制失靈時,其價值才會更容易呈現出來。
疫情發(fā)生期間,很多人大部分時間都是宅在家里,。原本想象著宅在家里可以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每天拿手機上網,很過癮,,可是真的長時間待在家里,,不能出門,心情卻會變得有些焦慮
盡管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出現七連降,,但是疫情防控形勢還不容樂觀,不少人也還會繼續(xù)居家隔離,,相當數量小區(qū)隔離強度還有所升級,。隔離生活容易誘發(fā)焦慮,該怎么破,?成為人們關心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