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0歲的博士鄧江明接到一項重要任務——牽頭研制2.0版列車的牽引系統(tǒng)。此時,,他加入中車株機才兩年,。
這個讀博期間就與中車株機合作研究磁浮的年輕人,迎來了新挑戰(zhàn):將時速從1.0版列車的100公里提高到160公里,,而這個速度等級在全球是空白,。
缺乏準確的空氣阻力數(shù)據(jù),列車能不能提速上去,?一切只能靠他去分析估算,。
更讓鄧江明犯難的是,根據(jù)輕量化要求,,新牽引系統(tǒng)只能復用1.0版列車的空間,,不能突破?!按笮〔荒茏?,卻要提速,‘無米之炊’怎么為,?”
沒有畏難,,沒有放棄。鄧江明不斷嘗試設計方案,,最終確定先把1.0版直線電機前后200毫米的空間用完以提高其同步速度,,之后再對電機內(nèi)部繞組結構進行優(yōu)化。
經(jīng)過一年的理論分析和仿真計算,,在維持原有空間基本不變的情況下,,2.0版列車牽引系統(tǒng)研發(fā)成功,其中電機牽引能力提高60%,,懸浮電磁鐵載重能力提高20%,。
“成功,有時候就看你能不能再堅持1分鐘,?!?如今已是磁浮直線電機技術專家的鄧江明說。
幾天前,,2.0版列車在上線測試中跑出了160.7公里的時速,,引發(fā)海內(nèi)外關注,。
李海濤:懸浮技術“小白”幫大忙
2018年,中車株機再次牽頭沖刺商用磁浮新高度——研制時速200公里的3.0版列車,。那一年,,“90后”李海濤剛從北京交通大學畢業(yè)。
到中車株機報到第一天,,懸浮系統(tǒng)專家張文躍成了李海濤的師傅,,“電磁鐵是懸浮系統(tǒng)的關鍵部件,你以后的研究對象就是它,。”
一知半解的李海濤,,就這樣參與到3.0版列車電磁鐵的研制中,。
懷揣一顆上進的心,李海濤白天參加完現(xiàn)場實訓,,晚上便通宵查閱電磁鐵相關文獻,,學習電磁場仿真,惡補電氣基礎知識,。
為了編制電磁鐵技術規(guī)范,,李海濤刻苦鉆研電磁鐵電磁場的有限元分析,反復仿真,、驗算電磁鐵電磁能力,,不斷改進電磁鐵結構……一年多時間,他從懸浮技術“小白”,,逐步成長為張文躍的得力幫手,。
在對3.0版列車懸浮電磁鐵和懸浮架裝配三維分析過程中,李海濤發(fā)現(xiàn)裝配過程中會出現(xiàn)干涉問題,,于是趕在電磁鐵批量生產(chǎn)前完成了結構設計優(yōu)化,,避免了項目進度滯后。
“小伙子幫了大忙,!”師傅不吝表揚,。
當3.0版列車電磁鐵在懸浮試驗平臺成功實現(xiàn)單點懸浮,他在心里暗暗許愿,,“上線運營那天,,我一定要去現(xiàn)場看著它浮起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