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經拖延之后,中歐體育擬放棄并購AC米蘭,,若最終棄購,,中國財團此前支付的2億歐元定金恐將難以收回。
洶涌澎湃的中企海外并購,,有時候像摘帶刺的玫瑰,,有時候又像吃砒霜治病,稍不小心,,就會被刺到,,甚至中毒身亡。
“我也在商業(yè)機構從事過海外并購,。我的體會是,,海外并購有時候像一束帶刺的玫瑰,必須小心,,要經過充分的論證,。”3月20日,,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在出席中國發(fā)展高層論壇2017年年會上如此表示,他認為,,中國企業(yè)走出去,,走得快不等于走得好,走得穩(wěn)才能走得好,。
近年來,,中國企業(yè)尤其是上市公司出海并購投資的規(guī)模越做越大,交易復雜程度越來越高,潛藏的風險和遭遇的陷阱也越來越多,。經濟學教授張銳認為,,中國企業(yè)海外并購失敗或者虧損的案例可能“屢見不鮮”。
“刺多”難避 頻頻扎手
海外并購“刺多”——標的公司所在國的政策監(jiān)管或法律監(jiān)管,,如何避開這些“護刺”,,非常考驗并購者及中介機構之智慧,。
去海外并購的中國企業(yè),,這幾年最頭疼的問題,就是“刺多”——標的公司所在國的政策監(jiān)管或法律監(jiān)管,,如何避開這些“護刺”,,非常考驗并購者及中介機構之智慧,。
以美國市場為例,,要進行跨境并購,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是必須要過的“一道坎”,,國內很多知名企業(yè)的大手筆并購在此折戟。
財大氣粗的紫光股份在這方面摔的跟頭比較大,。紫光股份擬37.75億美元收購全球硬盤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的西部數(shù)據(jù)15%股份,。雖然交易雙方都認為,這宗交易不屬于CFIUS監(jiān)管范圍,,但CFIUS判定屬于其管轄,。去年,在確定CFIUS將介入審查后,,紫光股份放棄了這一收購,。
同樣因CFIUS介入被否的還有金沙江創(chuàng)投牽頭擬33億美元收購飛利浦Lumileds80.1%的股份。美國政府擔心很重要的技術落入中國企業(yè)手中,。
在CFIUS的陰影籠罩下,,美國知名的半導體廠商之一的仙童(Fairchild)后來直接拒絕了兩家中國企業(yè)的高價收購。
美國有CFIUS,,澳大利亞則有FIRB(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近年也開始特別“關照”中國企業(yè)在該國的并購。
2016年4月,,F(xiàn)IRB以“國家利益”為由,,否決了大康牧業(yè)擬3.7億澳元收購澳洲畜牧業(yè)公司Kidman公司80%股權的申請。幾個月后,,澳大利亞財長Scott Morrison也以“國家利益”為由,,叫停了中國國家電網(wǎng)約100億澳元收購該國電網(wǎng)公司Ausgrid的交易。
不僅美國,、澳大利亞,,歐洲也越來越關注中國企業(yè)參與的交易,。
比較典型的案例是,福建宏芯擬6.7億歐元收購德國芯片設備制造商愛思強(Aixtron),。2016年9月,,德國經濟部批準了這一收購,但一個多月后突然反悔,,撤銷批準,,重啟評估程序。由于收購要約失效,,交易條件無法實現(xiàn),,福建宏芯最后只好放棄收購。
目前正在等待美國和歐盟審查的,,還有中國化工對瑞士農化產品和種子生產商先正達(Syngenta)的430億美元的收購,。該收購已經被四次延期。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經濟學教授張銳認為,,和“走出去”的初期相比,,中企的跨國并購越來越呈現(xiàn)出高端技術與品牌收購的特征,且涉及金額愈來愈龐大,。樹大招風,,這種凌厲直接的并購腳步必然引起東道國政府的敏感性關注,明晃晃的監(jiān)管之劍落到中企頭上也許再正常不過了,。
數(shù)據(jù)顯示,,2016年,中國海外并購被取消的交易金額超過2015年的100億美元,,高達750多億美元,,其中,有30多起海外并購因他國監(jiān)管等原因而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