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政學會2017年年會暨第21次全國財政理論研討會近日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培勇,、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白重恩、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等著名專家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財稅改革與財政政策”議題發(fā)表了自己的觀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培勇:
積極財政政策須對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以來,迄今為止,,在財政工作的實踐層面,,還沒有完全找到積極財政政策區(qū)別于以往的立足點,、出發(fā)點和歸宿點。財政理論界還沒有在理論上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的財政政策和擴大需求背景下的財政政策的內涵,、外延,、作用機制說清楚。這對我們來講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zhàn),。
我們總說要防止新瓶裝舊酒,,新瓶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舊酒就是以往有關積極財政政策的理論和實踐,。如果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我們仍然不加任何修改地復制、照搬這套理論,,那么實踐的結果,,很可能不是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越來越近,而是越來越遠,,仍然聚焦于需求和總量調節(jié),。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以來的財政政策安排,,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有越來越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逼近的趨向,。不妨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和預算報告中有關財政政策安排的幾個數(shù)字去揣摩。
第一個數(shù)字是23800億,。這是2017年財政預算赤字的規(guī)模安排,。今年的預算赤字不是根據(jù)預算收支安排平衡之后的結果,而是倒算過來的,。以2016年74.4萬億的GDP作為基數(shù),,在這個基礎上,根據(jù)今年6.5%的經濟增長速度推算出2017年我國GDP的總值可能達到79.4萬億,。79.4萬億乘上3%,,結果就是23800億。這告訴我們一個重要信息,,盡管今年經濟形勢嚴峻,,仍然需要巨額財政赤字,甚至不止于23800億,,但是決策層在戰(zhàn)略上是非常清晰的,,就是不能突破3%的心理防線,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取向,。如果放在過去擴大需求的財政政策的背景條件下,,可能就不是這樣安排了。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信號,,不同于以往,,是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考慮,。
第二個數(shù)字是8000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這8000億和23800億沒有關系,,它不在23800億的范疇之內,,是在23800億的一般性公共預算財政赤字的基礎之上,額外增加8000億專項債券,。去年專項債券的發(fā)行額度是4000億,,今年增加了4000億,達到8000億,。這說明起碼我們在理念上,、思想上、戰(zhàn)略上有意識守住3%的心理防線,。面對經濟發(fā)展和穩(wěn)增長的需要,,我們把前門堵住了,在一般公共預算之外開了一個口子,,用8000億的專項債券彌補23800億財政赤字相對的短缺,。脫出一般公共預算,而在其他的預算當中安排適當?shù)呢斦?,起碼讓我們對財政赤字心存敬畏,,知道財政赤字是有風險的。盡管我們不得不開口子額外去搞那8000億的地方專項債券發(fā)行,,但是時刻有人會提醒我們,,要注意中國的總體財政風險。
更多精彩請點擊:新聞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