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位年輕女教師的辭職理由,曾引發(fā)人們的廣泛關(guān)注和共鳴,。這里的世界,肯定不是身邊的世界,而是遠方的世界。世界因為大,,于是遠;因為遠,,于是大,。這世界,是“大千世界”,,總那么令人向往,,于是就有了來自遠方的呼喚,。這個既遠且大的世界的確值得去看看,。
來自遠方的呼喚
略舉幾例。古希臘的兩位史學(xué)家希羅多德與修西底德都曾漫游遠方,,這為他們的歷史巨著積累了素材,。馬可波羅游歷遙遠的東方,寫下了影響西方文化和歷史的游記,。達爾文乘著貝格爾號軍艦進行環(huán)球考察,,為后來的進化論奠定基礎(chǔ)。在中國歷代,,大凡有所作為的才俊,,往往也是要到遠方游歷,例如孔子周游列國,,司馬遷游歷各地,,徐霞客走遍山山水水……遠游成為他們生命歷程中的重要部分。古人甚至把遠行與讀書相提并論,,強調(diào)“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即使沒有目的,,這個豐富多彩,、琳瑯滿目的世界也值得世人驚奇與敬畏,。單憑一個“遠”字,就令人遐想無窮,。中國山水畫的一大旨趣,,就是追求“遠”,由筆墨所呈現(xiàn)的山水世界,,要表現(xiàn)出“遠”的意境,。宋代畫家郭熙甚至提出山水畫的“三遠”手法:“高遠、平遠,、深遠”,。不同的“遠”各有不同的趣味。
這遠方的呼喚,,也來自人的內(nèi)心,,是內(nèi)心的向往。有句流行語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這里的“遠方”,,與“詩”相并列,、與“眼前的茍且”相對立。遠方既具體又抽象,,既現(xiàn)實又遙遠,。從某種意義上講,遠方是人們憑著經(jīng)驗,、憑著愿望,、憑著想象而構(gòu)建的一個“意象”。詩人汪國真在《旅行》一詩中寫到:“凡是遙遠的地方/對我們都有一種誘惑/不是誘惑于美麗/就是誘惑于傳說/即使遠方的風景/并不盡如人意/我們也無需在乎/因為這實在是一個/迷人的錯/到遠方去/到遠方去/熟悉的地方?jīng)]有風景”,。他又在另一首詩《熱愛生命》中說:“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這些詩句里,,遠方成了引領(lǐng)人們勇敢前行的目標與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