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息產業(yè),,日本與美國在上個世紀90年代,差距并不大,,但現(xiàn)在日企的實力不但遠遠不如美國,,甚至部分落后于中國和韓國。
很多人批評美國經(jīng)濟過度金融化,、美元化,,導致產業(yè)空心化,埋下未來衰退的種子,,但這個批評用在日本企業(yè)上,,反而更適合,。日本企業(yè)在日元升值階段,向海外轉移產能,,在日元貶值期間,,又紛紛把產能遷回國內,不想著內部升級而寄希望于貨幣波動,,這是日企的全球化無法帶來如同美國企業(yè)的競爭力提升的原因之一,。
日本企業(yè)在面對經(jīng)濟衰退時,也缺乏美國企業(yè)那種“破釜沉舟”的勇氣,,日企的財務保守得可怕,,賬面上常年躺著巨額現(xiàn)金,既不投資,,也不提升員工待遇,也不回饋股東,,充分體現(xiàn)了一種“茍活于亂世”的精神,。
失去的三十年,日本企業(yè)一直在降杠桿,,這種保守的情緒傳導到居民端,,也是低消費、低投資的“低欲望時代”,,只有政府在拼命加杠桿,,央行直接下場買了一半的債券和5%的股票,才勉強維護整個經(jīng)濟的活力,。這跟美國八十年代后的那種百業(yè)俱興,、投資消費兩旺的氛圍,完全相反,。
在這種社會大潮流下,,個人的選擇無法逆時代而動,所以前面說日本人在“失去的30年”里,,最優(yōu)解是“躺平”,,最劣解是“卷”——少數(shù)人陷入“越努力越容易失敗”的命運:
雖然日本的經(jīng)濟衰退從90年代初就開始了,但直到1995年,,大部分日本人還沉浸在“日本世界第一”的美夢中,,到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前,很多日本人還是覺得這只是經(jīng)濟短周期性的下行,,很多人紛紛出手“抄底”東京房產,,從而終生背上巨額債務,此后30年,,在失業(yè)的恐懼中,,過著謹小慎微的“社畜生活”,,這一點,在很多職場題材日劇中都有反映,。
原標題:白巖松:不應該總用“啃老”去批評年輕人如何看待2024年加強社會保障中提到要減輕家庭生育、養(yǎng)育,、教育負擔,?白巖松表示,我覺得為家庭減負提出得非常好
2024-03-06 11:48:59白巖松:不要總用啃老批評年輕人想象一下,,如果你真的擁有了400萬的家庭資產,那無疑是一種幸運和自由的象征,。如何合理地利用這筆財富,,過上既安逸又不失進取的生活,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熟慮的問題,。
2024-03-17 13:43:40家庭資產400萬怎么才能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