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孫也發(fā)現,線上心理咨詢維權面臨諸多困境,。由于行業(yè)標準模糊,、服務效果難以量化,消費者在舉證服務質量,、界定責任歸屬時往往無從著手,。她先后咨詢了三個律師,律師們幾乎給出了一樣的答案,,訴訟的取證難,、周期長,這類案件勝訴率很低,。
2024年,,山東濟南槐蔭法院審理了一起線上心理咨詢服務糾紛案。當事人焦某因失戀后情緒低落,,花費6000元購買了40天的心理咨詢服務,。一周后,焦某認為服務沒有效果要求退款,,被機構拒絕后訴至法院,。法院審理認為,心理咨詢服務的效果評估具有主觀性,,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最終通過調解,,機構退還了部分費用,。
主審法官在案件審理結束后表示,,消費者在選擇心理咨詢服務時,要注意審查機構和咨詢師的資質,,同時在合同中明確服務內容和預期效果,。但法官也坦言,效果評估缺乏客觀依據,。心理咨詢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來訪者的主觀感受,,這類糾紛往往難以簡單判定。
也有消費者質疑:線上心理咨詢機構標榜“專家”頭銜,、展示“成功案例”的行為是否涉嫌虛假宣傳和欺詐,?根據消保法規(guī)定,心理治療也是一種正當的消費行為,,作為心理咨詢的接受方,,具有消費者的身份,應當受到消保法的保護,,而心理咨詢的提供方,,也應該受到約束。司法判定線上心理咨詢機構虛假宣傳主要看三個關鍵點:是否資質造假,、是否夸大效果,、承諾是否具體可查。
趙國秋教授認為,,心理咨詢行業(yè)正面臨嚴重的準入門檻缺失問題,,目前只有小部分從業(yè)者接受過正規(guī)心理學教育,絕大多數人僅通過短期培訓就倉促上崗,,導致行業(yè)專業(yè)水準參差不齊,。問題的根源在于“監(jiān)管真空”。人社部門曾經負責心理咨詢師的資格認證,,但自2017年取消認證考試后,,就退出了行業(yè)管理。如今,,市場監(jiān)管部門可以對心理咨詢機構工商登記,、收費等進行管理,但對服務質量和專業(yè)水平沒有監(jiān)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