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內(nèi)在動力,,任何外來力量都不可能改變中國。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僅歸之為挑戰(zhàn)和應戰(zhàn)的外在動力論是不正確的,。沒有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chǎn)黨,,沒有廣大人民的支持和無數(shù)英雄們的流血犧牲,就沒有新中國,也沒有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在主體選擇因素中,,我們應該高度重視貫穿其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理想信念,重視民族恥辱感所起的作用,,這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沒有愛國主義熱情和理想信念就不可能凝聚起人民的力量;沒有民族恥辱感就不會激起為民族復興而奮斗,、流血,,甚至前仆后繼的犧牲。馬克思非常重視一個民族的恥辱感,。他說過:“恥辱就是一種內(nèi)向的憤怒,。如果整個國家真正感到了恥辱,那它就會像一只蜷伏下來的獅子,,準備向前撲去,。”曾經(jīng)被喻為睡獅的中國,,終于在各種歷史合力作用下猛醒過來,。
我們不能忘記千千萬萬死去的烈士?!帮L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鼻G軻只是一個激于義憤和感知遇之恩的游俠,,而成千上萬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犧牲的烈士們,不是古代的游俠,,而是用民族復興的使命武裝起來的現(xiàn)代革命者,。矗立在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就是紀念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以及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為了反對內(nèi)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矗立在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告訴我們,,中國的道路來之不易,我們要加倍珍惜,。
研究中國的道路選擇必須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并清楚認識到,對近代歷史起作用的各種因素包括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內(nèi)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等,。只有在比較鑒別中,我們才能懂得為什么必須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為什么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方向,,為什么必須重視中國歷史和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為什么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充分發(fā)揮人民作為歷史主體的作用,,為什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diào)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并在全黨進行主題教育,就是要全黨,,尤其是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領導干部,不要忘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不要忘記為這條道路戰(zhàn)斗和犧牲的英雄們。無論是為社會主義革命,、建設,,還是為改革作出貢獻的人們,都是我們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