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速度”靠“自主創(chuàng)新”
高鐵帶來經(jīng)濟社會效益肉眼可見,但在如此高頻次的列車運行以及人員高速流動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在支撐,?這是我在列車上一直的疑惑。這個答案在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調度指揮中心的大廳中找到了,。
圖為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調度指揮中心(圖片由上海鐵路局宣傳部提供)
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調度所副主任黃華告訴我們說,,正是中國自主研發(fā)的CTC調度集中控制系統(tǒng)在確保京滬高鐵列車安全正點運行,。這套綜合自動化系統(tǒng)可實現(xiàn)行車控制,、調度指揮、信息管理和設備監(jiān)測于一體,。
黃華:“可以看到有一個碼表,,現(xiàn)在顯示當前速度是三百四十八公里,當前我們的復興號北京南到上海虹橋的一趟G5 次,,當前的實時速度,。”
在指揮中心的大廳顯示屏上,,京滬高鐵綜合視屏監(jiān)控和京滬高鐵在線復興號動車的速度等信息一目了然,。
圖為時速346公里的京滬高鐵列車(央廣記者唐子文拍攝于中國鐵路上海局調度指揮中心)
地鐵“一分半”,,高鐵“四分鐘”,你說哪個牛,?
黃華說,,和今天的電子化相比,在他當調度員的年代,,鋪畫運行圖,、下達調度指令都是“純手工”作業(yè)。
黃華:“一把三角尺,、一支鉛筆,、一張運行圖。還有一塊橡皮,,然后每天就是橡皮灰在前面是一排全是橡皮灰,,因為需要手工畫圖。調度命令不是像剛才我們看的都是用計算機的編輯下的,,是靠電話靠手工寫,,寫好以后電話下達,車站,,在記錄完以后再給你復述一遍,,這樣的一個過程,再告訴再告訴司機,,在告訴現(xiàn)場作業(yè)人員,。”
如今,,在CTC調度集中控制系統(tǒng)下,,信號控制由原來的車站控制,改為集中于調度直接控制,;鋪畫運行圖由計算機完成,;調度中心發(fā)出的指令可以直接通過電話終端傳達到正在駕駛高鐵的司機,。黃華形容這種時間上的對比是分秒級的。
黃華:“以往肯定是需要5到10分鐘,,現(xiàn)在可能就是一秒鐘就接通了這個信息,。這個跟我們的復興號速度一樣,原來是120公里160公里,,現(xiàn)在我們是350公里,,這個跟速度等級一樣?!?/p>
圖為京滬高鐵G116次列車司機室的綜合視屏監(jiān)控(央廣記者唐子文拍攝于中國鐵路上海局調度指揮中心)
高鐵乘客買短乘長 今年五一假期,,一則“很多買到火車票的人上不了車,,原因竟是其他乘客‘買短乘長’導致火車超載”的消息頗受關注,國內(nèi)行之已久的“買短乘長”慣例再度引發(fā)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