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節(jié)將至,,節(jié)日氛圍漸濃,。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佩香囊,各種習俗不一而足,。這些端午習俗經過了千百年的演變,,逐漸形成了今天的樣子。那么,古人是怎么過端午的呢,?
古人過端午滿滿的生活意趣
清代畫家徐揚所作的《端陽故事圖》就記錄了系采絲,、射粉團、懸艾,、裹角黍等清代端午節(jié)的習俗,。《端陽故事圖》共八開,,構圖嚴謹精妙,,人物造型秀逸生動,色彩明麗典雅,,顯示出乾隆朝宮廷繪畫工整清麗的筆墨特點。
系采絲
《端陽故事圖》里的《系采絲》,圖上提字:“系采絲,,以五色絲系臂,,謂之長命縷?!倍宋绻?jié)時,,在手臂、手腕,,或懸在兒童胸前系上五彩絲線或絨線,,用來消災祈福的。圖上年少的給年長者系五彩絲,,展現了天倫之情?,F在我們端午節(jié)也有系五色絲的習俗。
射粉團
射粉團是一種起源于唐代宮廷的游戲。每到端午節(jié),,人們將黃米角黍或玉米團子切成小塊,,放在盤中,并瞄準它射箭,,射中粉團的人才可以享用,。《開元天寶遺事》記載,,粉團“滑膩而難射”,,看來只有擁有“快準狠”的箭法,才有機會一飽口福。
既有端午限定美食,,還有體育運動鍛煉身體,,這樣的習俗,誰能不愛,?
斗草
斗草是我們的童年回憶,,也是端午的傳統(tǒng)習俗,。每逢端午,節(jié)氣轉換,,草木旺盛,,這是采草藥、防疾病最好的時節(jié),。孩子們自然不會放過玩耍的機會,,于是便有了白居易《觀兒戲詩》中的“撫塵覆斗草,盡日樂嘻嘻”,。兩人手中拿著草,,勾在一起,用力一拉,,誰的草沒斷,,誰就是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