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草還有一種知識競賽的玩法,眾人聚在一起,,一人報草名,,其他人用手里的草對答,一旦有人被問住了,,報草名的人就能獲勝了,。
懸艾
提到端午節(jié),,艾草是必不可少的角色。每到這天,,古人都會在門楣上懸掛一捆艾草,。這是因為它的香氣可以驅(qū)蟲祛病、辟邪祈福,。心靈手巧的人們還會把艾草捆扎成人形,、虎形、葫蘆形各種花樣,。有的懸在床頭,,有的戴在身上,既美觀又有益健康,。
裹角黍
《端陽故事圖》里還有一張《裹角黍》,,也就是包粽子,畫中有人在洗粽葉,,有人在調(diào)理食材,,分工合作效率高。
明清之前的粽子用的都是黍米,再用箛葉和五色絲線包裹成牛角的形狀,,因此叫作角黍,。箛葉有清熱解毒的功效。除了黍米之外,,人們也會把紅豆,、紅棗等一起包裹進去。也不知道畫里這家人包的是甜粽子還是咸粽子,。
粽子的變遷
粽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漢代后粽子逐漸融入端午節(jié),并與紀念屈原聯(lián)系起來。咱們現(xiàn)在最常吃的糯米粽是在唐代成為了粽子界的主角,,取代了以前黍米,,人們形容粽子的用米“白瑩如玉”。粽子的形狀也出現(xiàn)了錐形,、菱形等不同的形狀,。那歷史長河里都出現(xiàn)了哪些粽子?
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了粽子的雛形“角黍”,,主要用作祭祀。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記載“糉”,,解釋為“蘆葉裹米”,,便是現(xiàn)代粽子的原型。
到了晉代,人們開始將各種食材包裹其中,。比如中藥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就叫“益智粽”。南北朝時期,,粽子里出現(xiàn)了肉,、板栗、紅棗,、赤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