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家長批改作業(yè),,幫孩子“值日”,,到學校布置教室,、打掃衛(wèi)生……
家校合作要“親密無間”,,還是守好界限,?
本報記者 李國 本報實習生 孫雅純
“誰有空打印一下這個材料,?”“誰有空來整理一下教室,?”……在班級QQ群里,,當有老師發(fā)出這類“求助信號”的時候,總有一些熱心家長爭先恐后地搶任務,。事實上,,要求家長批改作業(yè)、去學校幫孩子“值日”,,替孩子到學校布置教室,、打掃衛(wèi)生等在一些學校并不鮮見。
家長該不該在這些事上為孩子代勞,?家庭和學校教育孩子的邊界到底在哪兒,?上述這些近年來在一些地方發(fā)生的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思考,。
為班級做事,,是為了給孩子“加分”?
家長張女士向記者感嘆,,每次兒子學校搞什么活動,,比如運動會、文藝匯演什么的,,需要做海報,、買服裝或者準備些水和食物,老師只要在群里發(fā)一條“哪位家長可以幫忙”,,兩分鐘內就會有五六位家長回復說“我來辦”,!自己本想替孩子做點事,,一次都沒成功,雖然享受了“搭車”之便,,也會心生忐忑,,總覺得為老師、為班級做得太少,。
連日來,,記者走訪了重慶多所中小學,發(fā)現家長幫忙搞衛(wèi)生的現象并非少數,,尤其以小學低年級居多,,但大部分家長是自愿來幫忙的。
在巴南區(qū)某小學二年級的教室里,,3名學生正忙著整理講臺,,4名家長有的掃地,有的擺放桌椅,。
“我們都是自愿來幫忙的,,孩子那么小,能干什么呀,?”一名媽媽對記者說,,孩子還小,等到高年級再鍛煉勞動能力也不遲,。
“幫老師做事,,其實也是為了孩子!”在南岸區(qū)某小學門口,,一年級孩子的家長劉女士告訴記者,,自己經過努力,當上了班級家委會代表,,“我就是希望能通過為班級做事,,給孩子加印象分”。
采訪中,,不少家長坦言,,活動中越活躍、越愿意為班級付出的家長,,確實能提升孩子在班級中的“地位”,。特別是在班級活動中,熱心家長們能幫助布置教室,,幫老師購買活動物品,,替老師迎來送往,出于對家長的感激,,孩子能得到班主任老師更多的關注,。
記者在調查中發(fā)現,,持這類想法的家長不少。在渝中區(qū)某知名小學,,不少家長都是在老師沒有通知的情況下自發(fā)到學校幫孩子打掃衛(wèi)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