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反應是怎樣的一種感受,? 原鐵道部常務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孫永福依舊清晰地記得2000年59歲初上青藏高原時的情景——在海拔4500米的沱沱河兵站一下車,,發(fā)現(xiàn)“一腳踩不到地”,,飄飄忽忽的一陣難受" />
1984年年底,孫永福從鐵道部主管鐵路建設的兩位副部長手上接過了重擔,,主管全國鐵路建設等工作,。經過一段時間了解,他深感國家鐵路發(fā)展非常滯后,,與國民經濟發(fā)展很不適應。“本來應該是先行的,,現(xiàn)在成了滯后了,,制約了國民經濟的發(fā)展,人民群眾也很不滿意,?!睂O永福說。
當時,,全國都在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但是,,由于歷史原因,,鐵路發(fā)展面臨著巨大壓力,進一步發(fā)展也有很大困難,。
困難到什么程度呢,?鐵路貨運是一車難求,每天申請要車數(shù)量只能滿足三分之一,。鐵路客運是一票難求,,到春運期間更是難上加難??蛙嚥粔蛴?,在貨運棚車里面設置個簡易便池就投入客運。一節(jié)客車定員是120多人,,實際要擠進300多人,,最后沒辦法,連洗臉間都要擠六七個人,。從車門擠不進去,,就從車窗爬進去,能找到地方站著就算好了。鐵路運輸能力已經飽和,,必須加快新線建設和既有線改造,,發(fā)展鐵路裝備工業(yè),提高運輸能力,。
孫永福經過認真思考和分析,,認為發(fā)展的壓力來自三個方面——資金奇缺、裝備不足,、管理落后,。“到處運能告急,,各地都在搞建設,,但國家財政安排的鐵路投資有限。1985年,,全國鐵路基建投資只有65億元,,很多工程項目不能開工。大型施工機械也很少,,相當多的工作量是半機械化或靠人工完成,。”孫永福向記者描述,。
最迫切的壓力還有管理理念,。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鐵路行業(yè)完全按行政辦法管理,,由鐵道部分配任務,,成建制調動隊伍?!巴冗M國家相比,,我們鐵路建設理念、技術,、管理方面都有很大差距,。怎么辦?”孫永福說,,“后來我想,,這些矛盾和國家經濟體制相關,所以大方向肯定要依靠改革開放,?!?/p>
新華社北京9月12日電(記者齊中熙)記者從鐵路部門獲悉,青(島)連(云港)鐵路12日啟動聯(lián)調聯(lián)試工作,,并開始跑動車檢測試驗,,線路預計今年年底建成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