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市場人士認為,,上市公司作為公眾公司,,具備一定的市場價值和投資價值,是其立足于市場的必備條件,,市場化退市指標具有誕生和存在的必要性,,有利于加快實現(xiàn)劣質(zhì)公司出清,將市場資源集中于優(yōu)質(zhì)公司,。
市場化退市制度也在引導著投資者理性投資,,促進市場理順價值體系,讓市場估值回歸價值本源,。自2018年12月28日首家面值退市公司深市主板中弘股份摘牌后,,2019年,兩市共有6家上市公司面值退市,,其中深市占據(jù)4家,,而到2020年,,截至目前,兩市已有ST銳電,、天廣中茂,、東灃B、*ST美都,、神霧環(huán)保等5家觸碰或已基本確定觸碰面值退市標準,,還有67只個股收盤價低于1.5元、15只個股低于1元,,徘徊在“面值退市”邊緣,。
事實上,美國紐交所,、納斯達克交易所等成熟市場也對上市公司的退市設(shè)立了多套量化標準,。除了基本的財務性指標外,交易所也關(guān)注股票流動性,、公眾持股量,、公眾持股市值等交易性指標。正是因為退市制度的市場化,、常態(tài)化,,上市公司和投資者能夠非常理性的看待退市,2020年以來,,紐交所共36只股票上市,,32只股票退市;納斯達克共64只股票上市,,48只股票退市,。
問題纏身是本源
上市公司市場化退市進程有進一步加速趨勢。其背后的邏輯,,正是投資者基于對公司股票內(nèi)在價值的判斷,,真正“用腳投票”,以市場的力量而非監(jiān)管的主導,,形成有進有出的市場運行機制,。
當然,大廈將傾,,非一木所支也,,市場選擇的背后逃不脫基本面的偏離,,市場博弈過程中也反復對公司退市危機進行了充足預警,。
首先,公司質(zhì)量不佳是根源,。打鐵還需自身硬,,綜觀退市制度改革以來觸及面值退市窘境的深市7家公司,,無不涉及資金鏈斷裂、財務造假,、違規(guī)擔保,、關(guān)聯(lián)方資金占用或經(jīng)營不善等等。
騰訊32款游戲退市 騰訊此前公布過一個消息:如果有游戲因為技術(shù)等硬性原因無法接入健康系統(tǒng)的——即便依然可以貢獻營收——騰訊都會毫不猶豫地把它們停運和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