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法是保障。要有一個好的方法,。構(gòu)建軟實力,,有實力、有意愿,,也不能胡來,,打亂仗不行,,沒有章法不行,要有戰(zhàn)略,、有謀劃,。朱熹講過一段關(guān)于學習的話,非常到位,,“士之所以能立天下事者,,以其有志而已。然非才則無以濟其志,,非術(shù)則無以輔其才”,。一個人做大事首先要有志向,但如果沒有才能的話,,志向是實現(xiàn)不了的,。術(shù)就是方法,沒有好的方法,,才能也發(fā)揮不出來,。這句話運用到軟實力建設(shè)上很貼切,“才”就是實力,,“志”就是意愿,,“術(shù)”就是方法,我們要把這幾點結(jié)合起來,。這5年里,,習近平主席在推進中國特色國大交外方面有很多好方法,代表中國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思想,、倡議,、方案,,其中有很多外交方面的理念和原則,比如周邊外交的“親誠惠容”,,對非洲的“真實親誠”,,正確義利觀,“一帶一路”建設(shè)里的“共商,、共建,、共享”,以及新安全觀,、新發(fā)展觀等,,這些都是方法。方法對了,,路子也就對了,我們建設(shè)軟實力的目標才能順利實現(xiàn),。這是我的一些想法,。
新華網(wǎng):我們在這方面的人才比較少,您對這點怎么看,?
盧沙野:我認為要有外向型人才,,培養(yǎng)一批既了解國情、又了解世界的人,,也就是雙向復合型,、跨界型人才。
我認為,,跟西方人打交道,,要抓住他們的心理。西方人是比較講究原則,、注重邏輯的,。因此,可以和他們擺事實,、講道理,。雖然他有時講的道理你覺得不合理,但他認為自己是講道理的,。你去揭破他不合理,、不合邏輯的地方,他反而會認為你說得有理,。中國人可以借鑒西方人的嚴謹,、精確,西方人可以借鑒中國人的包容,、含蓄,、善于調(diào)和等優(yōu)點。儒家思想里,,里面講到“仁”,。如果亞里士多德講“仁”的概念,他肯定是給你下一個精確的定義,,說明“仁”是什么,。而《論語》里講“仁”的地方有幾十處,每處講的都不一樣,,但把幾十處對“仁”的表述加到一起,,就是一個“仁”的總體概念。你能說中國文化對“概念”沒有說法,、沒有研究嗎,?我不認同。恰恰相反,中國文化里對概念的理解和研究比西方人豐富得多,、深厚得多,,這就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虛懷若谷?,F(xiàn)在講到全球治理,,正需要中國這樣的文化去包容、去開放,,而不是像西方那樣非此即彼,、我贏你輸,主張二元論,。所以做西方人的工作,,要了解他的心理,發(fā)揮自己文化的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