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關村二小兩學生家長已提交道歉信)
連日來,,“北京中關村二小事件”持續(xù)引發(fā)社會關注,。13日晚,,記者來到中關村二小,,該校校長楊剛及三位孩子的班主任呂老師,就校方回應為何滯后,、為何校方認定此事為“偶發(fā)事件”等社會關注問題作出回應,。校長表示,會盡最大努力,,讓明明早日回到校園,。
此前,中關村二小一位家長在網上發(fā)文稱,,孩子遭遇“霸凌”,,在學校被同學用廁所垃圾筐扣頭后,出現(xiàn)失眠,、恐懼上學等癥狀,,被醫(yī)院診斷為“急性應激反應”,引發(fā)公眾廣泛關注,。
記者14日從學校獲悉,,亮亮(化名,,扔垃圾筐的同學)和軍軍(化名,發(fā)笑的同學)的家長已向學校提交書面道歉信,,向明明(化名,受到傷害的同學)及其家長致以深深的歉意,,表示“這事對3個孩子都是人生的一次經歷”,,將對孩子加強教育。
為何學校沒第一時間澄清事實,?
記者:學校為何不在第一時間澄清真相,?
楊剛:當時不發(fā)聲是為了保護孩子。我始終認為,,教育的問題不能用社會評判來解決,,孩子的問題就應該從孩子的角度去解決,不能按照成人的手段,,把孩子的問題推到社會的風口浪尖,。
我們必須保護好三個孩子,保護好學校所有孩子,。包括學校發(fā)的第一個聲明,,也是希望大家善待這件事。很多人可能產生誤解,,認為我們強硬,、態(tài)度不積極,其實不是這樣,。
記者:學校為什么定性為“偶發(fā)事件”,?
楊剛:根據我們調查了解,這三個10歲孩子不存在一方長期的,、想好了就在這個時間,、地點對另一方進行攻擊的“蓄意或惡意”,他們平時關系還不錯,,彼此交往也是平等的,。孩子在做事時有非理智成分,有時是突發(fā)奇想,,沒有考慮后果,。扔垃圾筐和發(fā)笑的兩個孩子都是偶然去上廁所,不是約好的,。
事發(fā)后,,學校一直積極協(xié)調,三個孩子很快就和好了,,兩個欺負人的孩子也認識到錯了,,只是家長間還沒協(xié)調好,。對于孩子出現(xiàn)的矛盾,我們完全可以用孩子的方式去解決,,但現(xiàn)在往往用大人的方法去解決,。
此外,何為“校園欺凌”,,雖然國家出臺了相關規(guī)定,,但比較寬泛。不同年齡有不同情況,,行為,、語言的界定也需要細分。即便界定清楚了,,怎么去處理,?處理最終的目的是什么?我以為,,是教育而不是懲罰,,學校不是法院,不是評判的角色,。
學校在事件處理中有何不足,?
記者:三位孩子的性格特點如何,平時相處如何,?
呂老師:三個都是好孩子,,是正常的同學關系,平時沒有異常的情況,。明明是體育委員,,作為班干部很負責,對自己要求嚴格,,學習成績不錯,,而且興趣廣泛;亮亮比較內向老實,,平時話不多,,特別愛看書,會好幾種樂器,;軍軍性格比較外向,、調皮,成績也不錯,。
記者:學校在處理過程中有哪些不足和難點,,為何小摩擦會引發(fā)如此大的輿論?
楊剛:沒想到會引發(fā)這么大影響,,我基本不是網民,,不太懂新媒體和網絡,。但我們所有初衷都是做好教育,對每個孩子負責,,今后依然是這個思想,。
我們在處理過程中有不足,首先是面對新媒體的發(fā)展,,我們每個人,,至少要了解互聯(lián)網,不能僅站在教育的范疇內看問題,。另外學校在突發(fā)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具體方式方法等方面,,都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在今后工作中,可以把學校的保障機制做得更到位,,為孩子提供更安全健康的環(huán)境,。
學校接下來打算怎么做?
記者:學校接下來有什么打算,?
楊剛:發(fā)生這樣的事情,,作為校長我深深自責,也表示深深歉意,。我們處理這件事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孩子,,希望盡快解決,希望孩子們受到的傷害最小,。我們會盡最大努力,,讓明明能夠早日回到校園,老師同學們還是一樣愛他,、喜歡他,。我相信,只要堅持為了每一個孩子好,,不摻雜成人的主觀臆斷,,這件事肯定能解決好。愛每一個孩子是老師的天職,,這也是教育的本質,。
呂老師:明明不來上學以后,我通過短信,、微信,,還有打電話跟家長溝通,了解孩子的身體狀況,,每天還會發(fā)當天的學習進度和一些學習任務,。
作為班主任,,我經常跟學生們說,你們走進這個校園,,我就是你們的媽媽,,我愛你們每一個學生。明明現(xiàn)在沒有來上學,,我非常心疼他(哭),。學校也好、我也好,,其他老師,,還有我們所有的孩子,都特別盼望明明早日回到大家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