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問績效工資
績效工資是“割肉貼他人”嗎
對獎勵性績效工資的分配,有一種說法是“割自己的肉貼領導”或“割自己的肉貼別人”,。這種說法對不對需要一番分析,。
對于教師的工資收入,人事、財政及教育行政部門執(zhí)行的是總量控制,。人頭費是根據(jù)一個學校的在編教職工人數(shù)固定的,。但因為教職工的基本工資和基礎性績效工資是固定的,所以這部分爭議不大。而獎勵性績效總額由學校根據(jù)本校具體情況進行靈活分配,這部分就成為教職工們關注的焦點和議論的核心,。但按人頭平均數(shù)下發(fā)的獎勵性績效工資在其屬性上不屬于任何一個人,而應服從服務于學校工作崗位,、工作任務和完成質量的操作。換句話說,獎勵性績效工資在分配之前,不是任何一個人“身上的肉”,。
有些地方對獎勵性績效工資不做具體數(shù)量的再核算,而直接按人頭均分,。按一些人的“割肉說”,表面上看,是誰的肉也沒動。細盤算起來,由于大家在固定工資上的差別,也必然反映到獎勵性績效工資上的多寡,。尤其是教齡長,、歲數(shù)大、職稱高的教職工,由于其固定工資高,按平均折算,其必然也收不回那所謂的“自己的肉”,。這樣那些多收了別人的“肉”的人是滿意了,。按平均分,還是不公平,這同樣是“割肉說”的矛盾之處。
績效分配上還有之前許多人說過的公平問題,比如,管理崗和后勤崗提取比例不合適。有些地方是在讓這些崗位上的人員全部享受平均值的基礎上再享受管理崗位津貼,或者是將他們教的課時全部按超課時,、超工作量對待,。這是錯誤的,是將這些管理后勤人員當作了人上人。因而出現(xiàn)了一線教學人員績效工資數(shù)額普遍不如教輔人員,更遠遠低于學校各級管理人員的績效分配畸型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