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日將迎來一年中最悶熱的時段——三伏天,。民間常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那么如何判斷是否“入伏”,?為什么三伏天有長有短,?
三伏天通常出現(xiàn)在小暑和處暑之間,,即陽歷7月中旬至8月中旬,,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胺北硎娟帤馐荜枤馑炔胤叵?,也意味著天氣太熱,宜伏不宜動,。這段時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濕度最大,、氣壓最低,、風(fēng)速最小的悶熱時段。
今年的三伏天從7月20日開始,,到8月18日結(jié)束,,共計30天。這打破了近十年來“40天長三伏”的慣例,,成為近年來“最短”的三伏天,。三伏天的推算依據(jù)我國傳統(tǒng)的干支紀(jì)日法,以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作為初伏的開始,,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起始,。由于庚日的循環(huán)周期為10天,初伏和末伏的時長固定為10天,,中伏則可能是10天或20天,,因此三伏天的總時長在30天到40天之間波動。
具體到2025年,,夏至是6月21日,,夏至后的第一個庚日是6月30日(庚午日),第二個庚日為7月10日(庚辰日),,第三個庚日即入伏的日子是7月20日(庚寅日),。所以,2025年的初伏從7月20日開始,,至7月29日結(jié)束,。中伏從初伏之后的第一個庚日,即7月30日(庚子日)起,,到8月8日結(jié)束,,共10天。立秋在8月7日,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是8月9日(庚戌日),,末伏便從這一天開始,,一直持續(xù)到8月18日,末伏完全在立秋之后,,形成“秋包伏”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