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冬天,,黃先生來到北京參加考試,。他回憶說,,面試時老師問了一個關于教育改革的問題讓他十分意外,,“我就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具體建議談了些想法”,。最終,,他順利成為中國人民大學自主招生資格生,,享受人文科學實驗班降10分錄取政策,。通過參加2006年高考,黃先生如愿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黃先生表示,,參加高校自主招生其實是一種鍛煉,讓自己對大學的認識更加深刻。
承載為國選才的重大使命
所有的故事總要有個開頭,。1977年恢復高考,,這樣一場驚天動地的變革是如何發(fā)生的呢?
著名教育家,、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告訴記者,,恢復高考最直接的動因就是國家對人才的渴望。
顧明遠說:“改革開放之初,,我們一缺資金,,二缺人才。要資金,,就得開放,,引進外資;不僅引進外資,,還要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但引進技術以后,誰來承接這個技術呢,?必須要靠人才,。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鄧小平同志提出‘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科學技術是關鍵,,教育是基礎’??梢娮鳛檫x拔人才工具的高考有多么重要,。”
的確,,在許多關于恢復高考的重要歷史文獻中,,我們都能感受到當時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求賢若渴的心情。
在1977年5月所作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重要講話中,,鄧小平同志指出:“現(xiàn)在看來,同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們的科學技術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科研人員美國有一百二十萬,,蘇聯(lián)九十萬,,我們只有二十多萬?!边@個美蘇中三國“120∶90∶20”的數(shù)據(jù),,在鄧小平同志之后的講話中被反復提及,。
中國科學院院士潘際鑾,,曾任中國焊接學會理事長,、清華大學機械系主任。1977年8月初,,鄧小平主持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潘老就是與會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