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宜昌大撤退的教育家晏陽初評價說:“這是中國實業(yè)史上的‘敦刻爾克’,在中外戰(zhàn)爭史上,這樣的撤退只此一例,。”
受父輩們的影響,青年時期的李泉,就幻想著能通過什么方式,讓這場大撤退成為這座城市的記憶,。多年后,任職宜昌市政協(xié)主席的他,終于把這段往事鐫刻在了江邊雕塑上,曾經的幻想變成了現(xiàn)實。發(fā)生在80年前的宜昌大撤退,以雕塑和碑文的形式矗立江邊,成為這座城和一代又一代宜昌人的集體記憶。
據(jù)宜昌市檔案局(館)長袁清介紹,通過宜昌大撤退搶運入川的機器設備和技術人員,很快在西南和西北建立起一系列新的工業(yè)區(qū),尤為重要的是以重慶為中心的軍工,、煉鋼等行業(yè)的綜合性工業(yè)區(qū),構成抗戰(zhàn)時期中國的工業(yè)命脈,為中國抗戰(zhàn)保存了重要的有生力量。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在談到中國工業(yè)發(fā)展時,曾說過有四個人不能忘記:講到重工業(yè),不能忘記張之洞,;講到輕工業(yè),不能忘記張謇,;講到化學工業(yè),不能忘記范旭東;講到交通運輸業(yè),不能忘記盧作孚。
清末宜昌:“帆檣如林,蔚為壯觀”
翻開宜昌城市變遷史的卷軸,這座臨江而建的城市,因地處長江航運的中轉站,曾經歷過百年的商貿繁榮,。
當時間倒退回19世紀中葉,作為川鄂間重要的水運樞紐以及長江中上游航運的銜接點,宜昌有著“過載碼頭”之稱,。川米、滇銅,、黔鉛,、棉花、藥材等大宗貨物,都要經由宜昌轉運出去,。
據(jù)三峽大學教授,、宜昌地方史研究所所長李敏昌介紹,太平天國以前,湖北省規(guī)定只準售賣淮鹽,太平軍攻占武昌后,淮鹽西運路線被切斷,川鹽開始取代淮鹽行銷湖北、湖南地區(qū),此后川鹽成為出川貨物中最大的一宗,“川鹽濟楚”使得宜昌港的轉運貿易變得空前繁榮,。
新華社武漢5月8日電 題:甘守大壩鑄忠誠——武警湖北總隊宜昌支隊執(zhí)勤十一中隊官兵守衛(wèi)三峽工程記事 劉新,、李海林、田健 暮春時節(jié),,記者來到三峽壩區(qū)
新華社武漢4月13日電(記者李思遠)從高高的滑道滑下,,輕盈地擺動尾巴,,便消失在江水中……13日上午在湖北宜昌舉行的“2019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中,700尾中華鱘順利放歸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