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學語文把“外婆”改成“姥姥”,以后咱們都要唱《姥姥的澎湖灣》,?|沸騰
我們今天學習普通話,,就是在學習各地的方言。學習普通話,,課本中的方言不僅無害,,而且有益。
▲改動后的《打碗碗花》
文|趙清源
有媒體報道稱,,上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文第24課《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
有網(wǎng)友曬出女兒7年前的課本,,那時候還是“外婆”,,并沒有做改動。還有網(wǎng)友補充道,,同一本教材的第6課《馬鳴加的新書包》,,也全部用的“姥姥”這一表述。
很多人不解,,教材中為什么要把“外婆”改成“姥姥”呢,?
有網(wǎng)友找出了去年上海市教委針對這一問題的答復,上海教委認為,,“姥姥”是普通話語詞匯,,而“外婆、外公”屬于方言,。
上海語文課本的這一改動,,貌似微不足道,無傷宏旨,,可是,,卻涉及好幾個重要的語言問題。
“姥姥”是普通話“外婆”是方言,,這個判斷正確嗎,?
查詢《北京方言詞典》(商務印書館1985年出版),,在“姥姥”的詞條下面,有這樣幾種解釋——
一是兒童稱老年婦女,,如劉姥姥,;二是反駁詞,相當于“哼”“胡說”,,如“給他,?姥姥!”這是從滿語longlongseme演變而來的,,今天京罵中的“姥姥”即是此謂,;三是用于堅決反對,有“任何人”的意思,,如“姥姥來了我也不給”,;四是指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