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引述這段,,只是想說明兩點:其一,,外婆并不是方言,而是普通話,,解釋“姥姥”的時候就用到了“外婆”,,可見,外婆是大家都能理解的通用語,,在詞典中是不能用方言解釋方言的,,除非方言已經(jīng)成為了通用語。
其二,,姥姥本來也是方言,,或者說,既是方言,,也是普通話,。如果說,因為“外婆”是方言而不能進教材,,那么,,恐怕“姥姥”也有方言的嫌疑。
順便說一下,,如果從語義上分析,,“外婆”可能比“姥姥”更能清晰地表達當(dāng)事人的身份。
我們知道,,中國人的稱呼不僅僅是稱呼,,更是一種身份的確認,用稱呼來標(biāo)示關(guān)系的遠近親疏。
比如,,內(nèi)親和外戚是不同的,,內(nèi)是同姓,外是不同姓,,內(nèi)是父族,,外是母族?!巴馄拧钡摹巴狻?,就是準確地表明了身份。
▲市民投訴獲得的回復(fù)
方言和普通話到底是什么關(guān)系,?
事實上,,和許多人的想象不一樣,方言和普通話的關(guān)系并非彼此對立,,互相排斥,。歷史地看,漢語言一直是雙軌的,,一面是民族共同語,一面是方言,。二者并行不悖,。
《論語》記載,孔子當(dāng)時和弟子們講《詩》《書》用的就是雅言,,執(zhí)行重要典禮,、儀式的時候,也要用共同語——雅言,?;氐郊抑校瑒t講當(dāng)?shù)胤窖浴?/p>
也就是說,,共同語在公共場合使用,,方言在家人之間,或者村里鄉(xiāng)人的相聚場合使用,,這就是中華文明自古以來雙軌并行的語言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在人類文化史上都是很獨特的。
上古時代的漢民族共同語稱為“雅言”,,到了漢代稱為“通語”,,明清時代稱為“官話”,民國初年稱為“國語”,,新中國以后叫“普通話”,,名異實同,本質(zhì)上都是民族共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