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基層干部努力方向偏了。很多時候,,基層干部不是不愿工作的責任推諉者,,而是沒有充分考慮到自己的努力方向,是不是直奔群眾亟需解決的問題去的,。前面談到,,基層干部做了自以為“領導滿意”卻讓群眾失望的“蠢事”,但更多時候,,大家不是做了“蠢事”,,而是做事沒做到群眾心坎上。
群眾滿不滿意,,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統(tǒng)一模板,不僅因人而異,,更要因地制宜,。只有當基層干部真正尊重當?shù)厝罕姡O身處地為他們關心的事情努力,,群眾也才會尊重你,、認可你。
特別提醒一點,,還要警惕“技術形式主義”的問題,。“十四五”期間,,采取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和信息化手段助力基層治理是一個大趨勢,,這是好事,但要警惕一些基層政府出現(xiàn)“技術形式主義”,,動輒講究“臺賬”漂亮,,“建群”多少,以信息厚度論民生成效,。
記者:除了基層政府和干部,,就群眾自身而言呢,?
唐任伍:群眾自身,有一些“不滿意”是需要引導的,,因為不見得就完全合理,。對于基層而言,群眾工作千頭萬緒,、群眾訴求包羅萬象,,由于傳統(tǒng)“政府大包大辦”的觀念根深蒂固,使得一些基層群眾感覺自己生活中發(fā)生的一切問題,,都該政府負責,,繼而提出一些超越政府職責范圍的要求,若不能滿足就“不滿意”,。所以,,要逐步引導群眾明白政府的“角色設定”,從而更好發(fā)揮各自的應有作用。
還要引導基層群眾增強法治意識,。沒有什么權利是絕對的,,群眾可以討說法,但要在法治框架下進行,?!安粷M意”并不是為所欲為的通行證,個人權利的行使,,必須在法律條款中尋找依據(jù),,才能得到真正保障。
另外,,引導還有一層含義,,即科學用好政績這根“考核棒”,引導基層干部合理擔當,。對于一些群眾的不合理要求,,基層政府不要由于考核壓力,希望盡快息事寧人而什么都去做,,這會在一定程度上,,使一部分群眾提出更為過分的要求。什么是以人民為中心,?有一條很關鍵,,是以人民的整體利益為中心。